从评书场到手印树:一场推普夏日的诗意叙事?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三实小分队”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9 浏览量:

八月的贵阳,细雨织就的帘幕悬在清镇市乡愁社区广场上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们与贵州农职院同伴搬运桌椅的剪影,在氤氲水汽中勾勒出执着的轮廓。“评书进社区”的海报被雨水浸得发亮,直到某位队员的欢呼刺破云层:“雨停了!”——这句带着贵州方言尾音的宣告,竟成了推普故事最生动的开场白。

雨幕中的序章:当快板声撞碎雨滴

非遗传承人傅浩兰老师的快板声,像一粒投入静水的石子。“要说普通话的好处,得从菜市场还价、医院挂号这些烟火事儿说起……”《肖飞买药》的评书段子裹着花椒般的市井香气,台下大爷大妈手里的蒲扇忘了摇。当“学逗唱”遇上“黔普”口音,语言突然有了温度:那位总说“学不来官话”的杨阿姨,此刻正用蹩脚却认真的普通话复述“买药要讲清楚剂量”。


IMG_1937.JPG 

童声里的革命:当游戏成为语言的火种?

儿童活动中心的声浪比预想得更早爆发。拼音转盘前,七岁的布依族男孩小勇突然举起手臂:“老师!‘gui-yang-qing-zhen-shi’(贵阳清镇市)我能连读啦!”他涨红的脸蛋像颗小太阳,照亮了队员们设计的语言游戏矩阵:

成语擂台中,两个小女孩为“画蛇添足”的释义权争得跺脚,直到队员蹲下身:“谁能用普通话讲出‘多此一举’的故事”?——瞬间切换的“播音腔”惹得满堂哄笑。魔幻造句中,“妈妈烧了十斤小龙虾,我乐得连翻跟斗!”这个充满麻辣香味的句子,让在场所有人想起自家厨房的烟火气。手印树宣言?中,沾满颜料的小手争先恐后攀上树枝,彝族女孩阿依的指尖悬在最高处:“我要去北京天安门,用普通话问路!”

 IMG_1796.JPG


石榴籽的隐喻:颜料未干的民族团结?

当孩子们在扇面上涂抹“石榴籽”图案时,推普的深层意义逐渐显现。一个总沉默的苗族男孩突然指着自己画的石榴说:“我们班有汉族、布依族、苗族……但都是一个果壳里的籽!”他的普通话带着生涩的转折,却让在场大学生们眼眶发热。

手印树下,颜料与泥土的气息交织。队员们看着渐暗的天色里,那些五彩斑斓的手印如同星星——有些梦想已经启程:“我要签在最高的树枝上,以后说好普通话,去看更远的地方!”


IMG_1850.JPG 

雨后的夕阳把社区的影子拉得很长,推普从来不是一场匆匆的实践,而是把种子撒进孩子们和老乡们的心里,等风吹过,等雨落下,那些关于语言与团结的故事,就会在祖国大地上慢慢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