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赛会到课堂:“志愿绿”与“思政红”深度融合的成都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8
2025年8月7日,成都世运会盛大开幕,这场国际体育盛会不仅汇聚了全球健儿的拼搏身影,更见证着一堂扎根赛会沃土思政课的生动展开。由成都市属高职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研究中心精心打造的“世运会里的思政课”,为来自成都市属高职院校的338名“小青椒”注入澎湃的精神动能。据悉,这是该教学研究中心继“大运会里的思政课”“世运会里的思政课”后,依托本土重大赛会打造的又一“志愿绿”+“思政红”品牌实践,形成了可复制、可延续的育人范式。
一、跨界组建团队,构建协同育人“大师资”
“让思政课走出教室,首先要让授课者走进赛场。”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系列课程的破局关键。课程组建的“大师资”团队,实现了三重专业力量的深度融合:思政课一线教师负责提炼赛会中的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志愿服务培训师负责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实操场景;经历过三届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则精准捕捉学生在高强度服务中的思想动态。在赛前培训中,三方团队共同设计教学,思政教师解析“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培训师模拟“观众冲突调解”等真实场景,团队负责人分享往届志愿者“用微笑化解语言隔阂”的亲身经历。这种“理论引领+场景实践+经验反哺”的授课模式,让“小青椒”们在服务伊始便深刻领悟“为何服务、如何服务”的价值真谛。
二、精准挖掘元素,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立体化落地
教师团队从价值引领、能力培养、情感认同三个维度,系统挖掘世运会中的思政元素。在价值引领层面,他们聚焦志愿服务所彰显的奉献精神、城市形象塑造中蕴含的责任担当以及运动健儿展现的拼搏意志,引导学生树立“小我融入大我”的正确价值观,通过“服务故事分享会”让奉献精神具象化;在能力培养层面,结合赛会组织中的团队协作、突发状况应对等实践场景,通过模拟赛会运营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协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在情感认同层面,以这场本土举办的国际赛会为纽带,向学生展示城市发展的活力与国家进步的实力,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家乡、对祖国的认同感,从而实现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深度融合。来自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林舒涵表示:“我是观众服务助理岗位志愿者,从入场引导到需求响应,我们以细致服务传递热情。当外国友人指着场馆外的天府双塔说‘Beautiful city’时,我突然明白,我们维持的不仅是秩序,展现的不仅是微笑,而是在传递这座城市的温度。”这种从实践中生长出的情感认同,正是三维育人体系的鲜活注脚。
三、创新表达方式,让思政教育浸润心灵
“比起‘应该怎样’,年轻人更想听‘原来是这样’。”团队中的思政教师江小瑜深谙此道。系列课程突破传统说教模式,构建起“故事化叙事+互动式体验+数字化传播”的立体表达矩阵。创新故事化叙事,以赛会中运动员挑战自我的拼搏故事、志愿者默默奉献的暖心瞬间、场馆建设者攻坚克难的奋斗经历等典型人物的鲜活案例为载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代替空洞的说教,让思政内容更具感染力;创新互动式体验,设置“模拟新闻发布会”“赛会应急处置推演”等环节,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责任与担当的理解;创新数字化传播,利用短视频剪辑、直播连线等形式,实时分享学生在服务中的感悟与成长,形成“服务者讲述、旁观者感悟、参与者行动”的传播涟漪,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构建闭环育人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赛会落幕,育人不止。”教学研究中心将赛会资源转化为长效育人动能,构建起“赛会实践—资源沉淀—课堂反哺—社会延伸”的闭环体系。一方面,建立高效的资源转化机制,系统梳理赛会中的场馆设施、文化资料、人物事迹等,借助短视频、直播、虚拟仿真等技术,将精彩的赛会片段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与互动性,更形成了可复用、可推广的思政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实现课堂内外深度联动,将赛会内容融入常规课堂教学,如思政理论课的案例分析、思政实践项目的设计等,同时联动赛会主办方、学校、社会机构,形成“政府引导、学校主导、社会协同”的育人合力,让思政教育突破校园边界,真正融入社会大课堂,让“志愿绿”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绽放“思政红”的光彩。
如今,“小青椒”们已成为成都赛事名城建设中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从大运会、世园会到世运会,教学研究中心用持续创新的实践证明,当“志愿绿”与“思政红”在赛会相遇,不仅能成就一场成功的赛会,更能培育出一批扎根中国大地、担当时代使命的青年力量。这抹独特的“双色融合”,正在书写着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成都答卷”。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