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无界”模式赋能智能建造人才培养

从“泥瓦匠”到“智建师”


发布时间:2025-08-1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19日04版

戴上VR头盔,多人协同完成装配式住宅构件高危工序预演;手指轻点,虚拟空间中的钢筋便精准排布……在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别建筑施工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传统的工地场景被彻底颠覆。

近年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建筑业高端发展,依托2011年示范校建设项目“地勘和建筑情境教学工场”,结合国家级别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质量工程项目、省级教改项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智能建造专业群与产业链融合路径研究与实践”和教育部门人文社科课题“区域产教融合助力数字经济蝶变的实践研究”,创新构建土建专业实践教学“无界”模式,累计培养万余名懂智能设备、善数据分析、能人机协同的复合型“智建师”,对口就业率由75%跃升至93%,入选教育部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典型案例,并输出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世界职业教育贡献中国智慧。

创新之路

四维“无界”直通岗位

当装配式建筑、BIM模型、建筑机器人、智慧工地等技术成为行业标配,专业课堂教学仍围着“砌砖抹灰”打转。学生能熟练绑扎钢筋,却不会调用BIM数据;能完成混凝土浇筑,却没见过放样机器人……针对“新技术缺位、全流程缺环、项目缺深度、真场景缺入口”这四大难题,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提出以“时间、主体、空间、认知”4个维度全面“破界”,将课堂与工地、理论与实操、单点技能与全流程能力“打通”,全面实施“智建师”培养新路径。

(一)突破时间边界:建立与产业“零时差”的实践教学标准

学院变革的第一步,是让教学标准“活”起来。政校行企共建智能建造产教融合云平台,实时汇聚行业新政、技术前沿与岗位需求,形成“需求—课程—评价”实时闭环。平台每年动态采集岗位需求信息超4万条,驱动课程内容持续“上新”,近3年,累计优化升级课程模块127个,新增智能测绘、装配式施工等模块9个,大幅提升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同步性。

(二)突破主体边界:构建“校企人机师生”多元共育机制

学院认为,高水平的现代工匠,必须在多主体协同中诞生。学院携手智能建造相关龙头企业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校企遴选典型生产项目,企业工程师深度参与指导和评价工作。同时,学院利用VR/AR、智能机器人、BIM软件,重构工序模拟技术研究体系,做好难点攻关。师生与企业工程技术团队协同,联合开展“BIM深化设计”“装配式构件建模”“智慧工地数据集成”等项目攻关,近3年,获得15项专利、80余项软件著作权,学生以真实“企业项目”成果获得用人单位青睐。

(三)突破空间边界:打造“云工地+孪生空间+数智工坊”三阶实践教学场域

学院搭建多层次实践教学环境:“云工地”“BIM(建筑信息模型)+VR(虚拟现实技术)”复刻公共建筑、住宅小区等建筑场景,学生可沉浸式体验工艺与流程;“孪生空间”接入企业在建项目的真实数据,学生参与高仿真实操作业、虚拟决策与数据智能评测,锤炼复杂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数智工坊”将真实企业项目引入校园,让师生从方案设计、工艺施工到创新攻关、成果转化全流程衔接产业一线。近3年,师生完成20余项企业技术项目,推动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创新者”的华丽蜕变。

(四)突破认知边界:重塑“虚拟认知—仿真精练—实战创新”螺旋上升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把工地搬进课堂,先让学生在“云工地”进行沉浸式全景演练,再佩戴AR眼镜操控实体机器人完成毫米级放样;依托湘江新区装配式住宅等38个智慧工地项目,一键打通BIM建模、机器人集群协同、智慧工地管理等全流程,让课堂、工地、产业同频共振,学生毕业即可把图纸精准落地为可交付的施工成果。

模式之效

从“湖南方案”到“国际标准”

十三载持续创新,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无界”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工地—产业”同频共振,交出硬核答卷。学生在土建相关领域获国家级别奖励12项,6000余名毕业生晋升为企业技术骨干,20余人获得省部级技术能手、省级先进工作者称号;15套行业仿真软件、36台套智能装备年均服务2.2万人;牵头制定12项教学或行业标准,成果已推广到全国20余所院校,并输出泰国、马来西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从“湖南方案”到“国际标准”的跃升。

从手握砖刀的“泥瓦匠”到精通数据的“智建师”,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用13年的坚定探索证明:只要勇于打破边界,职业教育就能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为智能建造领域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案例。

(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