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借力产教融合 加快建设“大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5-05-2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27日12版

近年来,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在江西省教育部门、工信部门指导下,会同相关高水平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及上下游企业、行业组织及科研机构牵头成立江西省数字化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宜春丰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江西九岭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春华锂业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紧密合作,联合发起成立宜春丰城高新区新能源锂电产教联合体,围绕学生实习就业、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合等议题深化合作,以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载体,创新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聚焦“全员协同、全过程衔接、全方位浸润”,通过课程改革、多向赋能等路径,探索出一条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播、能力提升有机融合,切实做到育训并举,为培养德技兼修的新时代职业人才注入强劲动力。

借助产教融合联合体铸魂育人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学校将“全过程育人”贯穿高职生整个大学生涯。当高职生完成校园学习阶段后,就进入产教融合共同体进行专业实习实训阶段,这一阶段占整个高职生涯的六分之一。学校党委将这一时期的思政教育纳入“大思政课”工作范畴,确保大学生生涯思想教育无死角区、无空窗期。学校借助产教融合联合体育人平台,举办“薪火相传,匠心筑梦”主题活动,请全国劳模、大国工匠等与学生分享“奋斗观”“就业观”“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有效缓解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激发了高职生技能报国的激情。产教融合共同体里的“大思政课”融合的不仅是产业与教育,更包含专业实训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学校积极与建筑、机械、数字服务等行业及相关企业携手,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思政课育人平台,让思政课堂从校园走进工厂、融入专业训练。学校还联合宜春市地方政府部门及驻地企业打造区域产教融合联合体思政育人平台,构建“思政+产业”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把生产车间和技术研发中心当作沉浸式思政课堂。与企业合作,让思政教学贴近学生需求与社会现实,把理论和生产实践相融合,不仅提升了专业教学的实效,还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技能报国精神。

形成“多方协同、系统集成”育人格局

学校统筹各方力量,将党团领导、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及现场工程师等多元主体纳入产教融合共同体育人体系,通过明确分工与多方协同,推动不同主体在思想引领、知识传授、实践指导等多维系统集成,打造“党团领导带头讲、思政教师主要讲、专业课教师配合讲、辅导员辅助讲、现场工程师协同讲”的思政育人新格局。做到“五个切实保证”:切实保证党团领导带头讲好“政治引领课”,整合思政育人资源,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立稳思想“航向标”;切实保证思政课教师讲深“理论核心课”,锚定价值塑造主阵地,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筑牢理论根基;切实保证专业课教师讲活“课程思政”,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中融入爱国精神、创业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共进,实现德技融合;切实保证辅导员辅助讲细“成长陪伴课”,结合学生日常困惑开展谈心谈话、主题班会,提供个性化思想引导,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暖心引路人”;切实保证现场工程师协同讲实“实践赋能课”,在生产一线分享行业经验、职业感悟和敬业精神,让思政教育从“课堂讲授”转化为“实地感知”。五方主体以“共讲”为纽带既各司其职又紧密联动,形成“政治有高度、理论有深度、专业有厚度、谈心有温度、实践有力度”的思政育人矩阵,让思政教育资源在系统集成中产生“1+1>2”的育人效应,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搭建多维支撑平台。

组建“多向赋能、优势互补”育人队伍

随着产教融合深入发展,“产业教师”应运而生。江西洪州职业学院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市场驱动、多主体参与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创新模式,悉心培养一支既具备深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多向赋能、优势互补”的育人队伍。首先,强化了“双师共育”机制,加强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与产业教师及企业现场工程师的交流与合作,坚持集体备课、集体磨课,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如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汽修专业实习实训课堂,丰富产教融合“大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其次,通过“双向结对”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深度融入教学实践。例如,思政部教师联合智能制造产业教师开发“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中的“大国工匠”案例,以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航天器装配手艺人王曙群等事迹串联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同时以新能源实训工厂为载体,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锂电池绿色制造等主题打造“新能源实训工厂里的思政课”,通过“车间实景+产业案例”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其既掌握工业机器人编程、电池组装等技能,又深刻理解“双碳”目标与科技报国使命,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的同频共振。

构建“四大体系、八大指标”评价体系

学校围绕“目标、保障、过程、效果”构建四大评价体系,突破传统思政课评价维度单一的局限,通过多主体协同、全要素覆盖的动态评估机制,将“大思政课”育人成效具象化为可观测、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既考核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率,又评估产教融合目标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推动“红色工匠”等特色培养计划落地,实现了育人效果评价从“经验判断”向“科学诊断”的转变。该体系从学生价值观内化度、职业素养雷达图、社会服务贡献度等维度综合评估育人成效,以“双元目标”为核心,动态追踪教学设计、实施、反馈与改进环节,实时采集相关数据,生成可视化“思政素养成长曲线”。“八大评价指标”重在量化育人新成效,围绕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政策保障、资金保障、教学时长、师资力量、考核内容、成绩评定、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构建了“三全育人”背景下产教融合共同体里的“大思政课”育人效果的评价指标。教学大纲突出校企协同育人特色,由思政课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设计教学模块,通过“工学交替”项目实现技能实训与价值观引导同步推进;教学方案注重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工匠精神、职业伦理等价值内核嵌入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之中。“八大评价指标”还建立了多方联动评价闭环,通过学生、企业、家长等多维反馈,持续优化育人路径,以系统性思维破解了传统思政教育“重形式轻实效”的难题,既贯通了“思政小课堂”与“产业大课堂”的育人链条,又为产教融合共同体注入了价值引领的内生动力。

(陈建兵 陈剑峰 刘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