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筑基·技术赋能·文化融通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创新构建跨境产教融合模式
发布时间:2025-05-07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7日12版
中越共建“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战略对接以来,中越电子信息产业合作深化,催生了对具备中文能力、专业技术及跨文化素养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精准对接越南北部电子产业需求,依托中国—越南电子信息现代工匠学院,创新构建“中文+技术”跨境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中文娴熟,技术精专,文化融通”的复合型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为区域产业链发展提供支撑,形成了可推广的跨境产教融合实践范例,有效助力中越产业协同与人文交流。
需求导向 精准施策
构建政校行企协同的“三阶五模”动态育人体系
在国家教育部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协作机制项目的资助下,南宁职业技术大学针对越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创新性地开设了“越南电子信息产业‘中文+技术’现场工程师研修班”。该项目通过前期深入的实地调研和线上研讨,精准对接越南电子行业企业联盟的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了政校行企协同的“三阶段五模块”培养体系。
项目采用递进式培养模式:入门阶段通过线上汉语课程帮助学员达到HSK2级水平,夯实语言基础;精进阶段创新性地将中文强化、技能提升、文化研学和跟岗实训四大模块有机结合,助力学员达到HSK3—4级水平,同步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和跨文化素养;升华阶段则通过线上强化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学员考取HSK4级证书,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问题解决,实现学以致用。
中文筑基 三维进阶
打造“基础交流—专业沟通—技术应用”阶梯式语言提升路径
项目创新构建“基础交流—专业沟通—技术应用”三阶递进式语言培养体系。在基础交流阶段,采用沉浸式教学法,重点突破语音、词汇和日常会话等基础语言能力,帮助学员快速建立中文交际自信。专业沟通阶段则聚焦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开发“中文+电子电工”等定制化课程,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系统培养学员的专业术语应用能力和职场沟通技巧。技术应用阶段,项目引入企业真实案例,通过实训工单解析、技术文档研读、方案设计汇报等实战训练,全面提升学员处理专业技术文档的能力和职场语言应用水平,实现语言学习与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技术赋能 实境强技
构建“校内实训—产线实操—岗位实战”能力进阶体系
项目创新构建“三阶递进、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内实训—产线实操—岗位实战”阶梯培养路径提升专业技能。校内阶段依托机电实训中心,开展机械制图、PLC编程等项目化教学;产线阶段在富士康(南宁)基地进行SMT贴装、导通孔工艺等专项训练;实战阶段返回富士康(越南)园区参与产线调试维护等实际项目。该体系形成“课堂学理论—产线练技能—岗位做项目”的闭环培养模式,使学员实现从基础技能掌握到岗位胜任能力的跃升。
文化融通 双向共生
打造“双文化·四维度”协同育人新范式
项目创新构建“双文化·四维度”培养模式,深度融合富士康企业文化与中越地域文化特色,通过“环境—课程—研学—实战”四位一体培养体系,系统提升学员跨文化职业素养。在环境营造方面,建设专业化的中越文化交流场所,配备双语辅导员团队,打造沉浸式文化学习空间;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中国概况”“商务礼仪”等课程,创新开发“1+4”文化选修模块(中华茶艺/壮乡戏曲/非遗广西/中国功夫),实现文化认知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在文化研学环节,精心策划“走近壮乡·感知中国”等系列活动,包含桂剧欣赏、茶艺研习、企业参访等特色项目,组织参加越南驻邕学子交流活动等;在实战演练阶段,通过跨国团队项目协作、商务场景模拟等任务,促进文化认知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范式引领 区域辐射
构建“中文+技术”跨境人才培养的标准化输出路径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创新构建的“中文筑基·技术赋能·文化融通”跨境产教融合模式,通过系统化设计“三阶段五模块”动态育人体系,为中越电子信息产业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表明,项目在本土化教学资源配置、语言技术文化有机融合等方面仍具优化空间。未来,项目组将重点打造“双师三能”复合型国际化师资团队、开发东盟特色定制化培养方案、建设跨境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通过“标准化筑基、特色化引领、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升级”四维驱动,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助推区域产业链升级与人文交流互鉴,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动力。
(党玉坤 伍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