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地合作,全面推进市区产教联合体建设

——渭南铁路建筑市域产教联合体


发布时间:2024-12-2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建设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精神,应对渭南市域高质量发展需求,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成为了有力举措。

2023年5月,由渭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导,联合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建工第四建设集团、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等地方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同组建“渭南铁路建筑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旨在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广泛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引导联合体内企业广泛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支持学校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 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

二、经验和做法

联合体根据《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要求,充分发挥渭南职业教育特色优势和铁路建筑产业集群优势,持续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了“共建共管、产教结合、共享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多元协同、共建共管,构建产教联合命运共同体

对接渭南高新铁路建筑装备、增材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联合体依托国家级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办学优势和区域行业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坚持“服务区域、围绕行业、扩充成员、开放合作”理念,实施多方参与理事会运行管理模式,下设产业调整与专业规划、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6个专项委员会,聚焦渭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中国中铁等行业企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及重点任务,按照“对接产业、特色发展、辐射带动、整体提升”的思路,建立联合体院校建设与企业需求联动机制,先后出台了《市域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进一步拓展联合体办学发展空间,加强联合体市场化、实体化运行。

(二)以产促培、产教结合,打造产教协同育人共同体

联合体围绕“聚焦产业链、打造人才链、赋能大产业”发展目标,建立了“中-高-本”“ 校-企-校”贯通式育人体系,实施“3+2”“3+4”长学制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与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技能培养相融合战略,支持政行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等;持续深化“德技并修”,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形成校企双元协同,搭建联合体人才供需信息平台,依托共同体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区域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全面融合,基本构建了“专业共建、师资共培、课程共创、项目共研、就业共助、资源共享”的育人共同体。

(三)协同攻关、共享共赢,形成产教成果研发共同体

聚焦铁路智慧建造、“互联网+材料”研发、铁道装备先进制造等行业关键技术,联合体与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铁道工程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与中铁一局集团桥梁公司等区域行业特色企业共建渭南市智慧建造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应用研究中心8个,围绕双金属复合板材鲁层封焊复合制备技术等行业“卡脖子”问题,组建“行业专家+院所科学家+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多元化科研攻关团队,在联合体内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增设重点攻关课题,通过现场调研、方案论证、原理攻关、产品设计等活动,为企业“送技术、解难题、优服务”,进一步在产业服务中以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产业提升,为联合体企业科技攻关提供硬核保障。

三、建设成效

(一)校地合作交流关系日益紧密

在省教育厅、渭南市政府的正确引导、支持下,联合体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作用愈发显现。先后吸纳陕西北人印机、渭南达钢控股、陕西道一科技等12家区域知名企业,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7家,合作共建的“渭南铁路建筑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了陕西省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重点培育项目,合作“朋友圈”覆盖全区域各相关企业、院校。

(二)校企协同育人成效持续显现

创新推进陕铁职院与渭南技师学院“3+2”、陕铁职院与陕西理工学院“3+4”等联合培养模式,推进在渭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以叱培洲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为引领的“工匠精神”进校园机制,开展教师下现场锻炼、工程师进校园兼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校地“联合互动”专项行动。助推联合体内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以上,新开发教育教学资源20余套,新增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5个,新增学生生产性实训基地23个,有效推动了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贯通融合。

(三)校企科技赋能水平显著增强

聚焦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铁路建筑装备制造等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注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协同开展科技合作50余次,与联合体内企业共同研发了高原隧道施工三臂凿岩台车等科技成果20余项;实时召开渭南市高价值专利大赛、“秦创原(渭南)百项科技成果转化陕铁院行”等大型科技活动5次,推动技术转移30余项,专利转化6项,合同额2000余万元,孵化渭南数模慧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科技企业3家。

四、下一步工作思考

(一)进一步健全联合体协同工作机制

针对各类联合体存在“合而不融”的共性问题,建立健全长期合作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定期召开联合体理事会议,出台《关于渭南铁路建筑市域产教联合体成员共建共享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通知》等相关办法,明确共建各方责、权、利,推进联合体内政、行、企、校之间能够实现资源调配、协同创新、共享共赢的发展目标。

(二)进一步推进联合体实体化运行

积极推进联合体内各成员单位达成战略合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以铁路建筑为核心、铁道装备制造为重点、3D 打印增材制造为特色的新材料、新设备产业集群,共同制定产业规划、行业标准,开发人才培养资源,开展科技创新及成果转移转化,推动联合体成员单位的全方位深度合作。

(三)进一步加强联合体服务区域发展职能

持续加强联合体建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各方的技术力量和资源,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活动,更好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并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主动应承接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不断提升服务制造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成效。

(作者:贺建锋  杨宫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