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课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发布时间:2024-07-09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7月9日07版
人文性是高职院校人文类专业课程思政生成的基础,是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指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职院校人文类专业课,实现以“文”化课,对于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文”化课坚持守正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深邃而独特的魅力,成为引领新时代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其深厚的底蕴和历久弥新的智慧,为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与深刻的启示。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和方向。只有在坚守文化本体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所突破,形成独具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先进文化。守正不仅意味着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弘扬,更在于对先进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作为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相结合,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形成既具有历史底蕴又富有时代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创新才能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动文化繁荣进步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作为教师,要着力提升数字素养,特别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文化发展和创新成果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文化魅力。
以“文”化课坚持四个导向
一是强化文化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资源,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文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文化思想元素,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是体现历史观念。历史不仅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先辈的智慧与勇敢,更是一份宝贵的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是理解当下、展望未来的重要参照。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中,应注重历史观念的浇灌,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注重育人育心。育人育心是高职人文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应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等,实现以“文”化课助力以文化人,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上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提升。
四是解决现实问题。以“文”化课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化在纸上、在墙上,最主要的是在人的身上;文化育人关键是“育”在心上、“展”在行上。以“文”化课重点是解决好课堂上看不见“文化”、教学环节融不进“文化”、师生悟不到“文化”的问题,以文化的力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以“文”化课坚持四个促建
一是以“挖”促建。高职人文类课程文化和思政元素既体现在经典作品中,如家国情怀的深沉表达、工匠精神的细致刻画、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等思想内涵;又展现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如优美的文字、精妙的修辞以及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无不折射出思政教育的光芒。教师需积极挖掘并深化课程的文化和思政元素,致力于引导学生感悟人文之美。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觉悟,才能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作出理性、合理的判断与解读,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进而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二是以“融”促建。高职人文类课程涉及的人物、事件等要素,与人类历史的长河和文明的演进紧密相连。作为教师,应坚守育人导向,高度重视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影响,以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在资源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在课程设计方面,应注重创新,将课程育人目标、德育元素、思政点等纳入教学计划和课堂讲授的核心内容,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思考点;在教学实施方面,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将文化元素、德育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三是以“评”促建。高职人文类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的设计应紧密结合课程思政的实际特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以确保课程思政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过程性评价关注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如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评价体系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辅助课程思政的评价工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以更准确地评估课程思政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四是以“效”促建。课程思政设计如“烹饪佳肴”,具备引领性、时代性、开放性的课程知识体系如“上等食材”,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与风味;富含知识性、人文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犹如“调味佐料”,为课程增添独特的文化韵味;融入式的课程教学方法,堪称精湛的“烹饪技艺”,能够巧妙地将食材与调料融合,呈现出美味可口的课程思政大餐。在评价课程思政效果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抬头率、点头率,更要注重互动率、点赞率等多维度指标。只有经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作者:王翔,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