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特色高质量科研“1234”体系


发布时间:2024-05-2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5月23日10版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聚焦高质量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坚持高职院校科研服务实际的宗旨,立足区域性、地方性实际目标或应用目标,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需求,面向农业农村开展创新技术应用和推广,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芯片”研发和科技支撑,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模式,全面实施“双研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高质量科研“1234”体系。

一条主线,打造农业领域科技创新高地

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种业振兴为重点,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以高素质人才团队为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打造农业领域科技创新高地。

两个引领,推动科研教研互促升级

一是引领关键应用技术创新,科研引领“三农”和区域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新,推动高质量科研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引领育人关键能力升级,通过“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的引入和建立,引领育人关键能力的全面升级,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

三个载体,全面夯实科研保障基础

构建校级科技管理载体。以学校科技处为核心,完善相关政策和工作制度,创新推动科研工作机制和体系建设,拓展资源整合路径,探索科技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强科研工作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全面提升科研综合实力。

打造科研创新平台载体。以二级学院为核心,结合各领域实际,创新系统构筑科研平台。以问题需求为导向,以任务目标为驱动,整合平台资源,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激发创新潜力、提升创新效能,推动项目实施和管理,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培育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做强项目团队载体。以共同价值观、共同攻关目标为牵引,跨专业组建创新团队,汇聚各方人才,真正形成协同化、梯队化、有“战斗力”的科研攻坚团队。

四项机制,赋能高质量科研成果生产

科研管理机制。以科技平台和科研项目管理为核心,建立三级协同管理模式,加强政策倾斜和绩效考核管理,增强二级学院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和成果化水平。

科研评价机制。建立科研工作关键指标,形成平台和项目的科研评价机制,逐步开展科研工作评价。研究制定校级科研项目评奖办法,开展校级“科研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并给予奖励。

成果转化机制。搭建可连接政府部门、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培植面向市场的高质量成果,提高成果转化率,为教师进行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和指导服务。

数字化赋能机制。建立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用数字化赋能科研工作。通过统一的数据模型,提供与项目相关活动的准确数据分析,有效开展科研资源配置工作,确保项目执行得到有效跟踪和指导,提升整体科研能力及工作效率。

加强系列保障,确保高质量科研体系有效实施

加强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校级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治理中的作用,确保其行使审议、评定、咨询、表决等学术事务职权,发挥其在科学研究重大学术规划方面的咨询决策作用。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优化组建科研团队,明确团队首席及人员责任分工,明确各方“责”“权”“利”,逐步建立科研团队“校院两级”组织保障机制。

加强机制保障。通过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简化纵向横向课题中绩效支出报销程序等激励措施保障科研人员利益。通过建设博士企业工作站等举措高质量孵化科研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科研工作要求的制度保障体系。

加强经费保障。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科学谋划重点科研领域和研究方向,加强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建设,支持依托各级平台及有一定研究基础且研究前景好的科研项目,打造服务现代农业产业链高端的系列化课题,优先给予经费保障,确保科研项目产出高质量成果。

加强人才保障。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政策体系,持续深化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聚焦人才子女上学难、住房保障难、看病就医难、创新创业难等问题,千方百计解决人才的现实困难,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形成科技创新格局,助力辽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

通过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高质量科研“1234”体系,学校形成一批面向农业全产业链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涌现出一批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的重要科研成果,打造出一支扎根农业、服务农业的优秀科研队伍,为有效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和辽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贡献智慧与力量。

(于海秋 田长永 赵峰松 韩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