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大思政”格局 写好职教育人“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3-11-2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28日第06版

近年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思政课程为主体,日常思政和课程思政互联互通、协同创新,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基地、理论研究学术高地、理论宣传思想阵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积极贡献。

拓宽“大思政课”空间维度

利用思政课3D实训中心和“四史”馆,开展“经典诵读”等校内实践教学;签约10个创业孵化基地、5个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加强红色校园阵地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将之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围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峥嵘岁月”“观察历史伟大成就,感受时代变迁”等主题,组织师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老区等,开展政策宣讲、实践研修、社会调查等暑期“三下乡”活动。精心制作“关键时刻党的特殊贡献者——王稼祥”微课,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国“百所职业院校名师讲党史”系列微课,在全国推广使用。积极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获全国金奖1项、铜奖6项。

构建“专兼特全”师资体系

突破传统思政师资单薄的瓶颈,发挥思政课专职教师、专业课教师的核心骨干作用,促进兼职教师的协同育人作用,彰显技术技能大师、劳动模范、非遗传承人等“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特色示范作用,激发全体教职工“事事、处处、时时”的育人合力作用。建成省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团队1支、省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5个,建立了中国铁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储金霞大师等领衔的3个国家大师工作室。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平台

建设省级精品思政MOOC、SPOC课程,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创新“互联网+大思政课”育人实践。通过学院教师建设的各类教学资源,借助智慧职教、超星学习通、第二课堂等信息化平台,推动“大思政课”的泛在化学习、个性化学习落地。做好芜湖市特色民俗文化与思政的有机结合,将铁画、剪纸等非遗项目纳入校园文化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坚持每一门课程都蕴含思政教育资源,全面梳理各学科思政元素,列入课程教学大纲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将思政元素融入校内外实习过程,每学期在专业实习实训期间有针对性地开设“雨耕大讲堂”,聘请一线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训管理和指导,将技能培养和现场管理能力培养、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养成、职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以全真环境全方位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坚持“马院姓马”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服务功能,夯实思想之根,铸牢政治之魂,强化社会服务。学院拥有安徽省中职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依托学科优势、师资优势、科研优势和地域资源优势,整合学校及全省的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等培训工作。学院充分将思政课程的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组织理论宣讲团队,团队成员中有6名教师是“芜湖青年讲师团”成员,有2名教师分别为“中国歼强机修理发展史教育基地”“芜湖数字馆”结对讲师。宣讲团以翔实鲜活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真挚深厚的情感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网络、进社区、进乡村,旗帜鲜明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形象、中国共产党形象,受到宣讲对象的一致好评。 

守正创新,久久为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树了“融入式”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成功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育人效果显著。未来,学院将继续以“融入式”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凝心聚力、勇毅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