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图谱引领 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护航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探索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01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7月1日12版
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学生在虚拟仿真系统中精准调试“智慧水厂”的运行参数,下一秒便切换到真实的污水处理设备前进行实操演练;来自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导师,直接将一线工程项目的“任务工单”转化为课堂课题;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与课程的学分评价实现了无缝衔接……这些生动的画面,正是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破解职业教育痛点、深度重塑育人模式、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鲜活注脚。
重塑育人模式:直面产业需求,“岗课赛证”融通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根本导向,携手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创了一条贯通“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特色育人之路,核心在于校企深度协同、体系化重塑育人模式。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学校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团队深入调研了172家环保企业的人才结构,敏锐捕捉到“智慧水厂”运维工程师、污染控制工程现场主管等技术密集型岗位的迫切需求。基于此,精准绘制岗位能力图谱,明确未来环境工程师要“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能创新”。
“岗课赛证”深度融通。学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家竞赛项目、企业真实生产技术标准拆解融入课程。课程内容对标岗位任务,实践环节还原生产现场,考核评价引入企业标准,构建“课随岗动、赛证促学”的闭环培养模式。
依托产业学院,搭建真实企业场景。学校成立全国首家智慧水务现代产业学院。通过“课程—项目—岗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与环保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依托智慧课堂和虚拟仿真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远程直播教学与实景操作的无缝衔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行业标准。同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入校即入职,毕业即就业”。校企“双导师”实施教学,行业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通过企业导师及时进入课堂;依托“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同锤炼学生解决复杂现场工程问题的综合技术能力,实现毕业即能“上手”、上岗即能“挑梁”。
升级育人平台:“六位一体”,打造“实战大本营”
虚实结合,沉浸育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集合了水处理工程实训基地、生态环境育训中心、河南省生态环境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打造“真实型+智慧型”工程环境。学生先通过虚拟环境预演工艺设计、进行风险预判,再到真实场景调试运行,实现“以虚助实、虚实互补”,提升了实践的效率和安全性。
“六位一体”,聚合功能。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是创新型、技能型、智慧型、集成型、真实型、岗位型平台,融合了教学实训、技术研发、社会培训、技能认证、生产服务、国际交流等多元功能。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的真实技术改造项目,教师团队的科研成果及时反哺教学,真正实现了“创新链”驱动“教育链”,“教育链”滋养“创新链”,成为服务区域环保产业的新高地。
全周期浸润,养成工程思维。实践教学涵盖从决策、设计、建设、运行到终结阶段的环境工程全生命周期。学生在每个阶段都需面对对应的工程任务和安全管控任务,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系统性工程思维,培养其统领全局、解决复杂问题的全周期工程思维。
育人成效显著:从校园到河畔,“生态新锐”显担当
竞赛成绩领跑全国。近5年,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国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并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铜奖1项,奖项层级与数量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
就业质量显著提升。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多名毕业生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一线岗位就职,成为环保企业争相引进的技术骨干。毕业生5年内晋升环境工程现场主管比例达40%。
服务国家战略见实效。专业年均培养200余名具备数字技能的专业人才,为区域生态治理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方案与人才支撑。
通过“岗课赛证”融通机制与“政校行企研创”六维协同平台深度赋能,学校构建起从技能认证到工程实践的完整育人链,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建设美丽中国书写着职业教育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精彩篇章。
(朱焕立 姚新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