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业学院:打造“一核双链三融四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25-06-30 浏览量:

近年来,滨州职业学院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依托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创新构建了“一核双链三融四维”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通过标准引领、产教协同、研训赛贯通、制度赋能四大路径,实现了教师“标准-教学-实践-研究-培训-竞赛”一站式管理,有效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塑造了“深耕育人使命、锤炼专业本领、勇攀创新高峰”的“滨职教师”品牌。

一、以全周期教师标准体系为引领,锻造教师发展内驱力

学校聚焦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发展、数字素养等维度,实施“四大计划”,围绕新进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到教学名师发展成长各阶段,构建了全周期的教师标准体系。

一是实施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开展青年教师(含新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实施“青年教师达标课堂”活动,要求所有青年教师结合课程及授课专业特点设计并实施项目化教学,着力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结果作为教师上课资格的重要依据。2024年352名青年教师顺利通过测评,达标率90%以上。

二是实施骨干教师攀登计划。发挥教研室和名师工作室作用,开展“骨干教师优质课堂”,推动教师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以及省部重大内涵建设项目申报。

三是实施专业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制订专业带头人标准,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技能大师和技术技能高超的专业带头人中选拔专业带头人。各二级学院为专业群带头人提供实践锻炼、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与技术研发、国内外研修培训等机会,全面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掌握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

四是实施教学名师引领计划。开展“教学名师示范课堂”建设活动,鼓励组建持续稳定的、老中青结合的结构化团队,明确名师带教工作职责并将带教情况纳入名师考核及职称聘期考核。近年来培育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和课程思政团队各2个、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二级教授6人。同时参与起草高职院校校长和教师培养标准、教师创新团队评价标准,牵头研制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教学名师、教师创新团队等标准。

二、助推教学与实践双链驱动,锤炼教师扎实专业力

学校紧密对接全省十强产业和滨州“5+5”千亿级产业集群,以产业链为引领,以教育链为支撑,全面深化产教协同、校企合作。

一是提升专业授课能力。扎实开展教学规范年活动,全面落实《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工作事故认定处理办法》,严格要求教师课堂和实训教学、课程考核、教学纪律等各环节,选聘5位教学督导员开展常态化巡评课。全面提升教师数智教学能力,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定期开展信息素养大赛,推动AI赋能课程建设。2024年获评国家在线精品课程6门,全国第三、全省第一。建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打造新形态教材69种、数字化融媒体教材15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39298条、存储量达634GB。培育“课堂革命”案例29项。

二是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善校企互兼互聘制度,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设立“双向流动岗”,在学校设立“双师教学岗”,聘任行业企业劳动模范、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等担任兼职教师;在企业设立“双师生产岗”,每年组织不低于20%的专任教师到头部企业轮岗锻炼,参与企业生产运营和技术创新,全面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学校获批全省“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首批试点高校,获批技能大师工作室24个,赵春海教授研发的蔗糖异构酶菌种,支撑全球最大赤藓糖醇厂商上市,首发募集资金36.86亿元。

三、促进研究、培训、竞赛融合贯通,提升教师持续发展力

学校围绕教学能力提升、实践技能深化、教科研创新实践等领域,贯通“教-研-训-赛”全过程,推动研究、培训、竞赛融合贯通、一体赋能。

一是教研科研双轮驱动。依托10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成立7个博士中心,强化副教授及以上高水平人才和博士领军作用,开展省级及以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科基金项目、教育规划课题攻关,其中盖少磊博士承担的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高强度高寿命活塞智能化加工技术研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95亿元。打造“鲁彬之”现代职业教育研究智库,围绕智慧课堂、职业教育“101”计划等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和政策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立项省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57项,参与起草修订新《职业教育法》等全国全省职教政策法规制度60余项。

二是培训体系三维进阶。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为教师开展定制化培训,帮助教师“站上讲台”“站好讲台”“站稳讲台”,最后成长为名师名家。其中聚焦教师理念提升,开展师德师风、职教理念、人文素养等全员化培训。聚焦教师业务发展,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开展实践技能、专业教学等专门化培训。聚焦教师学术成长,组织教师参加学历进修、访学研修、学术研讨等精准化培训。

三是竞赛赋能阶梯成长。建立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定期举办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积极推动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近年来省级及以上教学能力大赛获奖58项。出台《技能大赛管理办法》,在常态化开展技能大赛院赛教师赛、师生赛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相应赛事,指导学生获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219项,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双师双能”青年骨干教师。

四、完善绩效、职称、评价、奖励四项制度,增强教师发展源动力

学校构建了一套集绩效制度、职称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体系,为教师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

一是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将学校改革发展、教学科研等重点突破的目标任务纳入工作绩效,向教学一线和技术研发服务倾斜,形成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教师改革创新,教师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

二是完善职称晋升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定名额向一线教师倾斜,下放教师系列副高级以下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权限至各二级学院。深化《专业技术人员聘期考核办法》,强化教师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技术研发为重点的聘期管理考核。完善《博士培养管理办法》,提升现有博士人才管理水平,引导教师在职攻读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博士学位,鼓励教师报考国内高水平大学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博士研究生,并允许优秀博士人才和副高级以上职称专任教师直接担任二级学院副院长或教学管理部门副处长。

三是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以分类评价为核心,将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分为主系列和辅系列,分系列分类型制定评价标准,分配评价数额,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领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务晋升通道。

四是完善内涵质量项目奖励制度。畅通专任教师在国家级质量计划项目、技能大赛、科研获奖等高水平成果的职称晋升绿色通道。将教学内涵质量项目争取目标作为二级学院和教学管理部门考核重点。

下一步,学校将锚定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持续优化“一核双链三融四维”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金教师”队伍,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