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数智赋能育匠师 多维融创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05-2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20日11版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国家级别教师创新团队以“数智赋能·多维融创”为核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布局,探索构建“立信铸魂、数智筑基、平台聚力、融合赋能”的产教融合团队建设模式,重点培育一批具备“数智育人、科教融汇、跨界创新”能力的数字匠师。

立信铸魂,强化师德引领

创新“党建+数字技术”融合模式,深入实施“立信文化工程”,以“信念”立志、以“诚信”育人、以“信心”求创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数字工匠精神”为内核,构建“云端学习—案例警示—榜样选树—实践浸润”四维师德培育体系。发挥“双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社会服务”三融合,搭建教师“头雁工程”实践平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构建党建业务共担共进共融工作格局,与麒麟软件有限公司等信创企业开展“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进”的党建联建活动,实现组织优势互补,激发党建引领产教融合育人活力,引导教师树立“数字强国,匠心智教”的使命担当。团队所在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所在二级学院入选广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立项建设广东省软件技术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数智筑基,深化教学改革

团队基于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试点建设,发挥软件技术专业特长,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绘制教师“成长导航地图”,实施教师“职业数字技能开发—专业数字转型建设—教学数字技术应用”三维数字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分层分类培训筑牢团队数字素养根基。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学校教师数字化管理平台、专业群虚拟教研室,以数智赋能的AI(人工智能)大模型教学平台驱动教师数字化教学改革。借助产教对接数字谱系云平台,对接产业需求,融合新技术新场景,基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模块化数字教学项目。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精准课堂,构建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精准培养数字生态,获取动态师生画像,助力学生个性成才和教师专业能力精准提升。团队建成国家级别在线精品课程,开发“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本,教学改革案例“创新型‘数字工匠’产教融合育人实践”入选2024年电子信息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平台聚力,驱动多维提升

团队充分发挥国家级别职教集团、清远产教融合研究院平台优势,联合腾讯云、麒麟软件、优必选等头部企业,建设工信部门麒麟工坊实训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省级以上校内实训基地4个。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协同建设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引进多家智能企业入驻。聚集平台资源,构建专业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柔性引进行业企业技能大师、产业导师,构建“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的“三创”队伍,校企共建跨专业(行业)、跨校际、跨时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平台教研室,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借助合作办学、资源开发、技术攻关、技能培训、学生创业等项目,有组织提升教师科研攻关和技术技能积累能力。专业群改革案例获工信部门2024年产教融合典型优秀案例一等奖。

融合赋能,带动跨界创新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态,团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场景下的创新应用”和“制造业数智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能力培养”两条主线,依托学校省级博士工作站、数智赋能柔性制造产教融合平台、智慧电梯创新中心,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信创生态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服务于先进制造业产品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的全生态链的技能创新中心。推动“软件+电梯”“机器人+文旅”“人工智能+环艺”等跨界专业群教师结对组群,打造多场域、跨场景的教学数据联通体系,探索跨专业模块化教学及项目化科研服务协作机制,打破专业壁垒,在数智赋能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团队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跨学科创新思维培养能力。团队跨界协同研发出AI神经网络新一代叶轮仿真平台、创新叶片激光熔覆虚拟实训平台,助力学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银奖,为企业完成系统研发、资源开发、技术攻关等横向服务2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30余项。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团队跨界创新实践带动教师数智能力全面提升,持续推进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未来,团队将继续以“数智”为笔,以“融创”为墨,绘制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生态下高职“数字专业化+专业数字化”双向赋能数字匠师培养的创新画卷,为提升学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注入强劲动能!

(朱珍 吴志敏 黄玲 梁小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