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锻造一流教师队伍 培育卓越技能人才


发布时间:2025-05-2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20日06版

在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教师创新团队锚定“锻造一流教师队伍、培育卓越技能人才”的目标,秉承匠心深耕教育教学,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数智化转型,全面赋能企业生产向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绿色化方向升级,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党建领航

厚植师德师风建设沃土

团队以“大平台”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旭东文化大讲堂等育人平台作用,依托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平台与全国劳模工匠工作室,构建起全方位的师德培育体系。作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和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团队积极推动校企党建联建,通过“书记工作室”“党建+”等创新项目,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团队注重将师德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通过教育家精神实境体验、反思交流、匠心传承等,引导教师将师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营造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科学家精神专题讲座,邀请全国劳动模范走进校园开展工匠讲堂,近3年,累计开展师德实践活动20余场。

校企共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团队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联合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自动化产业学院,与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实施“订单式”培养,创新实施“德技并修、‘五育’并举、学做交替、个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产业发展新趋势,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材料“四新”元素全面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深化“岗课赛证创”融通改革,重构“通识共享、中层分立、实践强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积极探索项目式、情境式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AI技术进行学情动态分析,精准建立学生画像,实施“一生一案”的个性化培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和企业定制化用人要求。近3年,企业定制化培养人才200余名,毕业生全部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在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近50项。

一师一案

拓展教师个性发展空间

团队实施“一计划、四工程、七行动”团队建设模式,聚焦师德修养、教学科研、技术技能、社会服务四大核心能力,针对教师“新手—熟手—能手—大师”的全方位成长路径进行赋能,构建起“四维四阶—精准赋能”教师培养模式。实施“高峰高原”计划,培养负责人成为领军人才、名师大师;实施“带头人远航、骨干教师领航、青年教师启航、产业导师伴航”“四工程”;实施“建好一门精品模块化课程、参加一项教学大赛、带好一个学生旭东创新团队、获批一项教科研项目、服务一家合作企业、承担一项社会服务、参与一项国际合作项目”“七行动”,完善团队教师分层分类培养成长机制。实施“教学档案袋”制度,记录教师成长过程,促进教学诊断质量提高。培养省级以上教学名师1人、学术带头人2人以及省级以上技术能手、优秀教师6人,教师获教学类大赛省级以上奖项10项。

协同创新

实施“三双”育人工程

为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团队创新实施产业学院“双院长”、专业“双带头人”、课堂“双师”联动的“三双”工程。在产业学院“双院长”制度下,校企专业“双带头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聚焦技术创新,与企业“大国工匠”共建工作室,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带领“双师”团队将行业标准转化为教学内容,开发活页式教材,共建教学资源库。课堂“双师”联动机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企业导师现场示范关键工艺,构建“传统课堂+虚拟课堂+企业课堂”“三课堂”教学空间,让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核心岗位需求。近3年,团队建成国家精品在线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以上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国家、省级“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4部。

服务发展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组建校企协同创新团队,实施江苏省科技副总等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团队始终坚持需求导向,深入调研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依托自动化产业学院,打造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赋能集聚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开展定制化培训和“双百冠”技能竞赛。依托乌兹别克斯坦南京科院郑和学院,携手海螺水泥集团等“走出去”企业培养国际化本土人才,实现“校企同行、教助产出”良性发展。

经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团队不仅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创新实践,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赵旭升 谢敏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