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社融合 探索高职特色体育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5-2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20日11版

为优化体育资源配置、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助力全民大健康,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建共享的高职体育“校社共同体”育人模式,以体育人,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升。

构建“高校—社区”体育共同体,吸纳社会体育资源助力高职体育发展

(一)校政行企协同共建高校体育资源共享平台

成立国家综合性体育运动俱乐部——温州冶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成国家地掷球训练基地,牵头组建各类特色体育项目协会,打造“高校—社区”体育共同体,服务社区全民健身。成立温州网球学院,实行“共建共享、校企双主体育人”,与温州天龙网球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有效吸纳社区体育资源和项目;依托网球学院与温州市体育部门合作,聘请资深体育专家进行指导,拓展开放性体育空间,服务高职体育教学。

(二)探索“品牌—公益—市场”三维互促新机制

建立品牌价值机制,通过举办世界地掷球锦标赛等大型赛事、打造特色体育省级校园文化品牌。建立公益服务机制,牵头成立“温州美好生活体育联盟”,开展师生体育志愿服务、公益培训,承办“温州市万名中小学生免费体育技能培训”活动,塑造“公益、社区、全民”健身服务形象。建立市场运行机制,建成集运动场馆经营、体育技能培训、赛事承办、群众体育指导于一体的独立法人冶金俱乐部,俱乐部作为学校二级产业单位以市场化运营全力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工作。

(三)打造高校—社区体育运动“三进”空间

特色体育项目进专业,形成一专业一特色;特色体育服务进社区,利用公益课堂、健身指导等特色服务,带动社区健身运动;特色体育课堂进企业,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期间,采用线上线下结合,保障学生每日运动,同时建立“校企运动圈”,带动企业员工一同运动。

践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健行、健心、健体”乐享体育工程

(一)健行:驱动学生持久的运动热情

兴趣育人,多元化开设特色体育项目群,引导师生参与全民健身。引进地掷球特色项目,成立地掷球俱乐部,面向全院学生开设地掷球公共体育课。利用网球快速在国内普及的优势,推广网球项目,与浙江省网球协会、温州市体育部门三方共建温州网球学院,开设网球特色课程;利用全民健身的需求与趣味性,与温州市瑜伽协会合作,引进瑜伽特色项目。在“乐享体育”理念指导下,学校优化常规体育项目(篮球、足球等),拓展特色体育项目(武术、跆拳道、舞龙、轮滑、街舞、健身排舞、飞盘等)20多项。

(二)健心:锤炼“强技先强体 匠心铸匠魂”体育精神

文化育人,以地掷球省级校园文化品牌为标杆,通过“文化+体育”,“校社”一体,营建“赛事文化、基地文化、志愿文化、社团文化”和“院院有赛事、班班有活动、人人有项目”体育主题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体育文化营造载体,如举办世界地掷球锦标赛、高职院校体育类技能大赛,建设体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各类特色体育社团,承接体育志愿服务,创办体育文化节等。制定《特色体育项目助力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俱乐部服务社区规范与管理》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制度,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三)健体:提升学生适应专业发展的应职应岗体能

通过“思政+体育”促进“善学、勤练、常赛”,增强学生健康水平;通过“体育+专业”融合专业教育与运动训练,增强学生职业专门性身体技能;通过体育志愿服务与竞技,磨炼学生健全人格。按照高职体育结合专业大类职业发展需要,例如机电专业注重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信息网络类专业注重缓解视觉疲劳和颈椎病,开展课内“选项制”、课外实践体育课程“网络化”教学+线下训练、教学任务“职场式”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分步梯度设计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职业专门性身体技能一体化“体育+专业”教学新项目。

创设“课·赛·创·服”一体教学新范式,营造高职体育“三动”新生态

(一)创新“课·赛·创·服”一体教学新范式

以高职体育课为主体,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创建“善动”课堂,打造名师团队+特色项目+分层分类兴趣化进阶课程,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高职特色体育课堂。实行以赛代课,构建校、市、省、国家等各级赛事体系,举办地掷球世界锦标赛等国际、全国、省市、社区、学校以及行业、协会各类体育比赛,推动“校社”体育融合。推动学创一体,以俱乐部为体育产教平台,指导学生承接、运营社会体育项目。促进“校社”融通,将社会体育志愿服务纳入学校教学范围,涵盖培训、指导、体育服务等。

(二)建立积分置换机制,推进“校社”体育资源有效转化

形成以冶金俱乐部和温州网球学院为核心的“体育资源共享中心”,学校师生通过开展社区“体教志愿服务”、体育技能指导,融合校内外特色项目资源。制定《师生体育服务社会积分认定办法》,建立开放式、目标化积分置换评价体系,以“积分”方式开展体育社会实践和实训,并利用社区场馆,开展各类型体育比赛和训练,在服务全民健身的同时,拓宽高职体育发展空间。

(三)营造“乐动、能动、善动”高职体育新生态

引进丰富的特色体育项目,依据学生体质、职业需要和兴趣设计分层分类课程体系,塑造“强技先强体 匠心铸匠魂”体育精神,营造浓厚的特色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乐动”。建立了“学校—社区”体育共同体,多元化丰富高职体育教学资源,通过服务社会体育拓展了体育运动空间和技能展示平台,促进学生“能动”。以承办世界地掷球锦标赛和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为契机,以特色项目引进特色师资,组建了由多位世界冠军、国际裁判领衔的名师教学团队,指导学生科学运动,促进学生“善动”。

通过20余年的不懈探索,学校体育教学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体育人才。师生共获世界冠军14项;教师获全国冠军107项,学生获全国冠军123项,获省校园足球联赛等省级冠军209项。学校两次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2人次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教育成果受到社会高度认可。

(王国银 汪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