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陵化牧园 智匠兴宝庆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着力培育“智慧牧医匠”
发布时间:2025-05-09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9日10版
在湘西南的层峦叠嶂间,一场职业教育与农牧产业深度融合的改革悄然兴起。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立足山地—丘陵混合地貌特色,将海拔300至1500米的垂直农牧带转化为育人场域,实现三大创新:一是运用教育生态学及协同理论首创“区域育人小气候”专业群建设理论模型,以“地理特征—技术创新—产业服务”深度耦合重构育人生态;二是创新实践动物医学生态型“层性育人”机制,通过政产教协同分层施教,将牧场变学堂、学生变准员工,培养“山陵混合带专属能力”;三是创新实践“四接四融通”路径,以“牧场教研室”打通技术研发与教学转化双向通道,以虚拟实训与AI技术融合破解教学资源代差,努力培育兼具专业技能与乡土情怀的“智慧牧医匠”,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政产教协同
垂直农牧带里育职教新机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区域龙头企业组建“邵阳市畜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仅成为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更为垂直农牧带的养殖户提供疫病监测、精准诊疗等数字健康管理服务,搭建起覆盖“诊—治—防—养—护”全链条的育人生态系统。
学院以“城市—山地双轨教学园”为依托,构建垂直农牧带教学共同体。低海拔区与家庭牧场共建集约养殖带,中海拔区打造“林—牧—游”复合生态带,高海拔区联合科研院所研发特色养殖技术。通过分层设课、实景教学,让学生在“牧场即课堂、学院即研发中心”的模式中,练就“山陵混合带专属能力”。
科企校融通
锻造智慧牧医匠
学院以“层性育人”为根基,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牧场教研室”打破校企壁垒,通过“项目协作借调+技术顾问互派”机制,汇聚全国工商联行业协会资源,将企业生产难题转化为教学课题。开发的“垂直农牧带”特色课程,融入黔邵花猪保种、武冈铜鹅疫病防控等区域产业需求,实现“技术研发—教学转化—产业应用”双向循环。
创设的“候鸟式课堂”以牧养周期定课表,借助虚拟实训基地,构建“实境+虚景”混合教学。学生跟随“双栖导师”在牧场与课堂间“迁徙学习”,通过“动物疫病诊断虚拟实验室”等教学平台,实现真实牧场与虚拟场景数据映射。“双评对标”考核体系将生产效益纳入评价核心,使教育成果与产业需求零偏差对接。
数智创贯通
梯级矩阵赋能新质生产力
学院联通省级科研平台,与区域企事业单位共研疫病风险预警体系,为区域畜牧业装上“智慧大脑”。围绕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与数智化升级,形成从科研攻关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服务,推动区域特色养殖业发展。
基于垂直农牧带特征,学院构建“低海拔筑基—中海拔提质—高海拔跃迁”的阶梯式能力矩阵。联合龙头企业成立“活模块课程创研所”,动态调整“基础技能—核心技术—综合拓展”三阶课程体系。学生在参与武冈铜鹅遗传改良等真实项目中,掌握智联畜牧数据、融通产政链条的复合能力。
点线面对接
服务反哺绘乡村振兴图景
依托楚怡名师工作室,聚焦学生个体“点”、紧扣教学育人“线”、拓宽服务增效“面”,学院积极推进“山陵青苗”“百千万”工程的实施,组织千余名师生深入山陵垂直农牧带开展科技服务,通过“教师带学生、学生帮农户”的师徒制,累计培训职业农民1.2万人次。为坦桑尼亚定制的畜牧兽医职业标准,更将“中国职教方案”推向国际舞台。
数载深耕,硕果盈枝。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奖等国家级别奖项12项,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5年超70%,创业率提升至9.9%。学院获评“湖南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形成“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从山陵牧场到智慧课堂,从技术攻关到产业振兴,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层性育人”实践,不仅开创了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范式,更让“智慧牧医匠”的火种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中生生不息。
(李丹 银慧兰 廖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