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统筹“三位一体”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5-09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9日08版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立足湘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向,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理念,统筹专业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校园文化“三位一体”建设,推进“知农爱农”教育落地落实,提升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立足乡村振兴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明晰办学定位,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学校明晰“立足常德、面向湖南、辐射周边地区,聚焦生产服务一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服务”的服务面向定位和“以农科为特色,以工、管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引导师生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鼓励毕业生扎根乡村。
建强建优农林类专业,抓好“专业+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厚植劳动情怀,凸显农科特色,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的办学特色,建强建优农林类专业,打造新型涉农人才培养高地;充分挖掘各个非农专业在农村农业中的应用价值,重点抓好“专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立足乡村振兴视野,构建特色化的课程资源体系。在全校开设“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社会治理”“乡村公共环境”“乡村民宿设计”“农旅融合创意”“地方文化研究”“文创产品设计”等课程。农林类专业精心打造“农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课程集群,实现各类课程教学内容高效融合。非农专业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耕读教育元素,将思政元素嵌入课程知识体系,积极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紧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优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实施以“思想建设育心、劳动实践育行、人文熏陶育情”为核心的“三育”计划,推进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人文教育有机融合。以课程实践与社会活动为载体,优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
搭建实践教育平台
提升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搭建有效平台,助力乡村振兴。搭建“双网共助”平台,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技术服务网”和“农产品销售加工服务网”,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搭建“双技共助”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科技特派员队伍的专业优势,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搭建“双扶共助”平台,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和美乡村建设;搭建“双联共助平台”,主动联系帮扶村、主动联系驻村龙头企业,聚力推动乡村建设;搭建“创新创业共助”平台,积极培育高质量乡村振兴技能劳动者。
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体验绿植种植之美。以劳动教育促德育,将劳动素质养成作为独立的考核评价项目融入评价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劳动教育促专业教育,助力学生在劳动教育中长知识强技能,提升科学文化素养;以劳动教育促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充分感受劳动的价值和乐趣。
统筹推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练就兴农本领。把乡村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必修课计算学分,每年组织近20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围绕乡村振兴、教育关爱、社会服务等内容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技能和本领。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厚植中华耕读文化底蕴
探索校园活动嵌入模式,全力打造耕读教育“第二课堂”。将农耕文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宣传展板、景观设计宣传中华耕读文化,“活化”校园育人载体。成立耕读教育学生社团,创新开展耕读教育实践活动和耕读教育研学活动,培育学生“学农爱农”情感。强化榜样带动,通过各类宣传平台,开展“勤耕重读”学习宣传活动,邀请先进典型、师生、校友等开展校园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激扬青春、报国奉献。
营造舆论文化宣传氛围,实现氛围育人。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举办“乡村振兴高峰论坛”“乡村振兴大讲堂”,培养学生了解和学习农耕文化的兴趣,打造传播中华耕读文化的主阵地;加强智慧学工、网站、微信、抖音“四位一体”平台矩阵建设,搭建情怀教育数字平台,厚植家国情怀、劳动情怀、实践情怀;运用短视频、动漫、网络直播、艺术展演、摄影作品、网络诗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农耕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厚植爱农情怀。结合主题党团日活动、校园文化节活动、五一劳动节、植树节等重要活动或节日开展耕读教育活动,探索“党建+农耕”“团建+农耕”“乡村振兴耕读行”等品牌活动,组织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活动,如征文比赛、诗歌朗诵、主题演讲、“三农”大讲堂、知识竞赛、田野考察等活动,传播农耕文化,涵养学生热爱“三农”的情怀。
(李旋旗 郭俊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