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以科学家精神赋能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发布时间:2025-05-09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9日10版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以科学家精神为内核,构建“党建引领、课程浸润、实践淬炼、校企共育、文化滋养”的全链条育人体系,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探索出一条职教特色鲜明的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党建引领:让科学家精神融入育人血脉
学院将科学家精神培育作为思政工作重点,依托全国港口航运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等18家单位共建思政实践基地,将“连钢创新团队”自主研发自动化码头的奋斗历程纳入思政课程,形成“国企精神+科学家精神”的特色案例库。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讲座,将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融入课堂,邀请全国劳动模范担任“产业教授”,以亲身经历诠释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组织学生参观自动化码头,体验“氢+5G”技术在港口领域的实际运用,深刻理解“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帮助学生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
课程浸润:用科学家故事激活专业课堂
学院打破传统课程壁垒,推行“专业课+科学家故事”教学模式。航海技术专业在讲解船舶导航系统时,同步引入黄旭华隐姓埋名研发核潜艇的故事;港口机械专业将林元培攻克斜拉索技术的案例编入教材,使技术原理与精神内核深度融合。同时,开发系列校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家精神结合,形成“一专业一精神”育人图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3D场桥建模”项目,通过研究青岛港自动化码头AGV循环充电系统,学生不仅掌握了技术要点,更从工程师反复调试的细节中体会到“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
实践淬炼:在真实项目中体悟科学真谛
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工坊,依托44个学术科技类社团开展技术攻关,选拔学生进入科技创新训练营。在2023年全国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徐昊团队研发的“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海洋工程混凝土修复新材料”斩获国奖,该项目历经37次方案修改、218次现场测试,学生团队在实验车间通宵测试,最终攻克数据偏差难题。此外,学院将码头轮胎吊、门座式起重机等重型设备引入校园,打造“无水港口”实景教学区,让学生在操作真实机械中感受“大国重器”背后的科技力量。2022级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赵敏在青岛港顶岗实习期间,目睹工程师为0.01毫米精度误差反复试验,她在日志中写道:“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极致的追求。科学家精神原来就藏在每一毫米的坚持里。”
校企共育:以产业一线传承精神火炬
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推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传授技术经验,校内导师深化精神引领。“人民工匠”许振超不仅指导学生操作桥吊设备,更以“振超效率”的创造过程诠释“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担当。学院联合企业开发“无人码头集装箱AGV循环充电系统”等20余项技术项目,学生在参与攻关中直面产业痛点,将论文写在港口一线。校友刘起从振超团队技术骨干成长为客座教授,他将自动化码头建设中的“卡脖子”技术攻关经历转化为教学案例,激励学生“用硬实力解决真问题”。
文化滋养:让精神力量浸润校园生态
学院打造“六个一”文化载体,实现科学家精神的教育转化;一条“星光大道”展示当代科技先锋事迹;一组“院士墙”呈现百年科技史;一批“微剧场”演绎科研故事;一系列“创客咖啡”学术沙龙;一套“追光者”校本读物;一个“科技文化节”。2024年科技文化节上,学生自编舞台剧《深蓝之约》再现“蛟龙号”研发历程,2000余名师生通过“我与科学家隔空对话”活动,将精神共鸣转化为行动自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带领学生创建《喜马拉雅·港湾之声》专栏,发布300余条语音作品,讲述科技攻关、自动化码头创新等故事,播放量超10万次,用“云端思政”拓宽精神传播边界。
学院实践证明,将科学家精神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不仅能锻造“匠技”,更能铸就“匠心”。未来,学院将继续以科学家精神为“灯塔”,培育更多心怀家国、敢于创新的新时代“港口追梦人”。
(刘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