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学院:服务县域产业 展现职教担当
发布时间:2025-05-08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8日12版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陆续出台支持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政策,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对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精准对接县域产业升级需求,创新构建“需求洞察—平台搭建—人才共育—深度陪跑—能力重塑”“五位一体”跨境电商服务生态体系。通过这一模式,学院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助推了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开展精准调研
洞察县域产业需求
针对浙江省东阳市箱包、缝配、渔具等产业集群的跨境电商转型需求,学院组建由12名专业教师和30名学生组成的“跨境电商诊断团”,历时3个月深入调研300余家企业,学院基于调研结果,为进一步升级企业管理理念,丰富企业员工的电商知识和技能,提升企业品牌意识、电商运营能力、市场竞争力,解决人才短缺困境,确立了“以人才培养破局,以产教融合赋能”的发展战略,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市场全球化布局。
政校行企联动
搭建协同服务平台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主动融入东阳市经济发展大局,携手东阳市商务部门、东阳市电子商务协会、东阳市千祥镇九峰箱包产业园、东阳市虎鹿镇缝配产业园、阿里巴巴国际站等搭建政校行企协同平台,形成政府部门引导、学校主体、行业助力、企业主动的联动机制:一是政策支撑,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扶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二是资源整合,校企共建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打造真实产业场景教学环境;三是精准赋能,行业协会牵头,链接优质电商平台与企业,实现市场对接;四是深度服务,依托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培训赋能和企业陪跑服务,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共育人才
破解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瓶颈
学院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与东阳市产业链头部企业共建现代学徒制班,成功打造“雪狼渔具班”“董小暖班”等企业定向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校企“双师”共育、实战项目驱动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深度参与跨境电商运营,先后孵化50余个店铺,覆盖多个国际平台,累计销售额超千万美元;电子商务专业2020级学生沈林浩在校期间成为企业运营店长,经历了从月销售额20美元到月销售额2万美元的跨越式成长,毕业后直接担任企业运营总监,实现“毕业即就业、入职即高薪”。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产业所需的高层次技能人才,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多方共赢。
实施深度陪跑
精准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
学院创新实施“一师一企一策”制度,即每一名专业教师对接一家企业,提供一项个性化跨境电商转型方案,实现精准赋能。教师带领学生组建服务团队,教师担任企业跨境电商发展顾问,为企业提供品牌建设、数字营销、物流优化等全流程指导,同时通过企业实践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学生深入企业提供运营支持,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无缝对接,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企业则收获了精准的专业支持和充足的人才储备。这种深度产教融合模式,既推动了教师的教学创新,也提升了企业的跨境电商运营水平,打造了职业教育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聚焦能力重塑
分层培训打造跨境电商人才梯队
针对县域企业跨境电商转型中的核心痛点,学院实施“基础普及—技能强化—高阶突破”三阶培训计划。开展跨境电商品牌出海机遇与路径、Temu平台运营、Shopify建站等入门培训,受益企业员工达1000余人;推出跨境电商内容营销实战等专项培训,培养专业的运营人才,受益者达500余人;实施AI选品算法、跨境私域流量运营等深度培训,培养100余名企业核心技术骨干。分层培训体系有效提升了企业团队的专业能力,还加速了区域跨境电商人才梯队的构建,为县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学院立足县域产业发展需求,以产教融合为支点,成功撬动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杠杆。这种“融入产业、服务产业、扎根县域”的办学实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构建“需求洞察—平台搭建—人才共育—深度陪跑—能力重塑”“五位一体”跨境电商服务生态体系,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更高效模式,为国家数字贸易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高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
(周鸣阳 路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