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大先生”塑造数智教学新生态

广东科技职院牵头研发职教专有大模型,赋能大规模个性化学习


发布时间:2025-05-0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8日01版

从实习生成长为测试工程师,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难以迈过的坎。张治诚是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学生,在珠海金山数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时,职教专有大模型“知行大先生”成为他爬坡过坎的“秘密武器”。

张治诚参与测试多个副本功能时,大模型既授之以鱼,引导他用效率高的测试方法快速定位;又授之以渔地做分析解答,指导他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张治诚现已能编写较为完整的测试用例,协助给产品查缺补漏。

近年来,广东科技职院牵头研发职教专有大模型“知行大先生”(以下简称“知行大模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大规模个性化人才培养,努力营造“人机协同、共生进化”的数智化教学新生态。

项目驱动

学生边学边练“真功夫”

“生成式人工智能越来越擅长运用各领域专业知识。未来很多技术技能型岗位的竞争者,可能不是同行,而是善用人工智能的跨界人才。”广东科技职院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杨忠明举例说,随着人工智能文生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公司愈加看重设计人员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

“我校面向智能时代产业所向、人才所需,构建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技术平台,培养适应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广东科技职院校长张力介绍,学校依托人工智能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组建大模型技术研发团队。同时,学校联合多家头部企业,基于DeepSeek(深度求索)等国产基础大模型,聚合专业资源库、行业企业数据等语料,牵头研发知行大模型。

广东科技职院借助知行大模型,与多家企业深入调研分析多行业技术技能岗位的能力要求等,细化学校各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图谱。校企合作从学生未来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境中,梳理出36个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能素养要求较高的典型场景和项目。校企强化项目实训驱动,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除了校企共建“产教互融式”教学新空间,学校还给全校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供给“融合生成式”教学新资源。学校依托知行大模型,研发交互式、多模态、智能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教材,力促“教、学、评”一体化。学生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等方式,可以调用对话式互动学习资源,并与智能体互动,进行探究式学习,练就文生图、数据处理等人工智能“真功夫”。

人工智能通识课上,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曹文铉就在授课教师和知行大模型“双导师”指导下,通过设计文创产品冰箱贴实战项目,边学边练文生图等人工智能技能。

AI助训

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我正在学Python的冒泡排序,如何通俗易懂地解释其工作原理?”广东科技职院大数据专业学生沈月丽发问后,知行大模型不仅用动画简明介绍原理,还引导她动手实践、分析反思,对所写代码进行查错、完善。

这种即时反馈的教学模式,让沈月丽逐渐学会将相对复杂的实训任务分解为一系列有序步骤,并深入探究问题背后的因果关系。她的提问、逻辑推理等能力也不断提升。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善提问,逻辑推理能力也不强,职业院校学生要想在智能时代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就需要扬长补短。”广东科技职院副校长曾文权表示,学校根据产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学情特点,依托知行大模型探索“AI导学、AI助学、AI助训、AI拓学”。大模型引导学生们通过优化提示词、分解复杂实训项目等,提升提问、逻辑推理等能力。

学生在学习复杂知识、处理复杂任务时,容易遇到多样的个性化问题。而一位教师精力有限,难以给班上数十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答疑解惑。出错的学生如未得到及时指导,容易生发畏难情绪。广东科技职院将知行大模型作为底座,通过开发智能学伴、Python编程辅助等智能体,打造“智能体超市”,努力破解大规模个性化教学难点。

“每个学生如同有了专属导师。他们在实训项目中的错误在哪里、怎么改,智能体都能给出个性化建议。”广东科技职院职教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赵曦表示,在智能体伴随式的引导下,学生能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努力补齐短板。

学校学有所长的学生还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开发智能体,从学习者转变为开发者。加入学校广东省智慧职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后,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学生陈妍在知行大模型辅助下,提升了开发小程序等实战技能。

“数字工坊”

激发企业创新动能

曾经,构思好创意耗时久,开发文创产品项目的“战线”拉得很长,珠海市金辉礼饰纪念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很头疼。而知行大模型能快速生成前端设计思路,提供接近实物效果的3D渲染图,这让珠海金辉文创前端开发工作跑出了“加速度”。

抱着竹子大快朵颐、在竹林间嬉戏玩闹……珠海金辉设计人员在构思这组熊猫主题文创产品时,知行大模型激发了他们很多设计灵感。珠海金辉团队再根据合作方需求修改细节、细化工艺,创作了萌态十足的书签、徽章等产品。由于产品销量不错,合作方已向珠海金辉追加第二批订单。

“基于学校算力中心底座和知行大模型‘数字大脑’,我校着力打造多个‘数字工坊’,提升社会服务能级。”曾文权介绍,学校与多家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现已升级为人才协同培养、智能协作、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攻坚。

前不久,珠海智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接到一家精密仪器制造企业的订单——定制电路板质量检测软件。软件算法精确度要求高、时间紧,公司执行董事陈明亮压力很大。

“这次我们将数学建模、数据训练等基础工作,分配给广东科技职院师生团队。他们应用知行大模型,完成得较好。我们公司的工程师、架构师集中精力搞研发。”陈明亮发现,校企合作研发出的质量检测软件,在计算速度、精准度方面,表现比竞品公司产品好。

得益于知行大模型带来的创新发展新动能,广东科技职院助力多家合作企业攻克多项技术难题,研发新产品。学校很多学生也借助大模型,参与更高难度的实习实训项目。

得益于知行大模型的助力,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韩增荣在企业实习时,很快把数据训练、模型调参等原来自己不熟悉的任务,变成擅长的工作。知行大模型编织的产学研智慧网络,正助推学校、产业、企业、学生等多方共赢。

(记者 刘盾 通讯员 蒋颖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