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五环”模式 培养卓越竞技体育人才


发布时间:2022-07-0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2年7月5日07版

    

竞技体育人才“五环”培养模式

 

“五环”培养模式的横向路径

    

“五环”培养模式的纵向路径

“三律归一”课程体系

 三维多元评价体系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石智勇、汪顺、陈雨菲、王懿律、管晨辰、谢震业等浙江体育健儿大放异彩,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全过程自主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位居全国高校之首,创造了浙江征战奥运的历史纪录,承续了浙江“届届奥运有金牌”的殊荣。2021年第十四届陕西全运会上,浙江体育健儿延续良好势头,高奏凯歌,展现出了浙江体育军团的高质量和竞争力。

2006年7月,集训练、教学、科研、医学于一体的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建校。学院始终坚持竞技体育院校化改革和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方向不动摇。2018年,学院提出“建标杆体职院、创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正式开启了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浙江省实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院校化改革。学院依托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等项目,以项目为抓手,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运动训练竞赛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借喻“奥运五环”,进行卓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21年获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目标引领,明晰人才培养规格

学院以“育人创佳绩”为办学宗旨,践行“明德、睿智、尚勇”的校训,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竞技体育人才,将培养目标确定为“一流思想品格、一流运动成绩、一流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从顶层设计上突破以往只重金牌、忽视文化素养的片面人才观。

制度创新,纵横交错全员保障

通过“两横一纵、纵横交错”的制度创新推进改革进程。一“横”指按项目群编入竞技体育系,实现运动员身份学生化和教练员身份教师化;另一“横”指设计“训—教—科—医”一体化的支撑体系,各部门形成合力。

“一纵”则是统筹中小学、大专及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办学,实现运动员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

资源整合,集聚拓展多方力量

打造“三跨”师资团队。在“训—教—科—医”一体化的制度设计下,与北京体育大学、浙江大学等开展联合培养,聘请优秀外籍教练开放办学,组建起跨部门、跨单位、跨国界的“三跨”师资团队,提供智力支撑。

创设“三高”教学条件。以杭州亚运会为契机,推进智能化场馆和智慧化校园建设。国家水上运动科学重点实验室、数字化体能训练与康复中心、浙江省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等,构成了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的设施条件。

创新校政企合作“三合”机制。通过“国家省队联办、省队市办”“省市联办”和“校企联办”等方式,学院校政企合作再上新台阶。国家体育部门与浙江省共建中国(浙江)国家游泳队。

“三律归一”,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是关键。“三律归一”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具象化,为竞技体育人才参加比赛与退役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评价多元,分层培养人人成才

以评价为“指挥棒”,形成训学并重氛围,根据评价结果对运动员进行分层培养,合理分流,因材施教。重“塔尖”也重“塔基”,创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环境。

砥砺探索16载,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取得竞技体育优异成绩。培养了石智勇、汪顺、陈雨菲、王懿律、管晨辰、叶诗文、谢震业等一批顶尖的竞技体育人才。获2017年全运会金牌榜亚军、奖牌榜和总分季军,2018年亚运会金牌18枚,2021年东京奥运会金牌5枚、陕西全运会金牌28枚,屡创新高。多支队伍被评为省劳动模范集体,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人员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2人、省劳模21人。建校以来,学院自主培养奥运冠军9人(获得奥运金牌13枚)、世界冠军71人、亚运会冠军72人、全运会冠军113人,培养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数量高居全国职业院校之首,学院记集体一等功5次,一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受到了党和国家的表彰嘉奖。

铸就强大的“训—教—科—医”复合型师资团队。完成国家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厅局级100多项,在《体育科学》《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数十篇论文,编写出版《运动心理学》《游泳运动身体训练指南》《跟冠军学打羽毛球》等多部教材著作。有国家教练22人、高级教练77人、高级职称教师20人、浙江省高职专业带头人9人、国家“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入选者5人、国家游泳队奥运攻关团队科医负责人1人。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国家第30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奖1项、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多人次获省级、国家荣誉称号,技能比赛奖项和人才培养项目等。

开创合作办学良好局面。近10年,与美国、澳洲等开展大学教育合作。建立国家游泳训练基地,为中国游泳复制“浙江模式”提供契机,为国家队其他项目改革贡献范例。与浙江大学等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意向,借力提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质量。

打造齐全的教学硬件设施。学院拥有一系列设施完备、国内一流的体育训练场馆,建有国家水上运动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运动医学中心(运动损伤治疗中心)和以服务竞技体育为宗旨、兼顾社会服务功能的体育医院,专业化的体能训练与康复中心等竞技体育科技研究服务机构,设有萧山、教工路等校区和千岛湖、长兴等多个教学点。

提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美誉度。运动训练专业被列为省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及中央财政支持高职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运动员学风、教学质量、退役转型发展均有显著改善。《中国体育报》等多家媒体平台进行了报道,国内多所院校前来考察学习。

卓越竞技体育人才“五环”培养模式是具有浙江特色的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同步提升了学生的竞技水平、综合素养、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树立了良好口碑,为全国体育系统改革提供了经验,为国家运动员保障开辟新路,贡献浙江智慧和力量。

(厉丽玉 徐晓燕 陈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