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朝山: 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22-05-1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开始实施,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以来的首次大修,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此次《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最大驱动因素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和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求,同时也是为职业教育改革赋能的一剂“加强针”,必将深入解决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目前,我国现有职业院校1.13万所,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万人,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从职业教育发展来看,一方面,职业教育没有发挥出与其规模相匹配的作用,这是当前面临的窘境之一。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运行的内向与社会对职业教育参与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突出,因此,本人认为,修订《职业教育法》,也是为保证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打破职业教育体内循环的困境。

我们学习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要深刻理解其中的“变”与“不变”。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 “变”的是地位和影响,“不变”的是作用和使命。其中,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最吸引社会关注的是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的传统认知,突破了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进一步发挥了立法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凸显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法律地位。

此次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聚焦突出问题、回应社会关切,亮点、突破点很多。在《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背景下,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既坚持“不变”又积极求“变”,努力在“变”与“不变”之间承担社会责任,履行教育使命。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坚强领导不变,坚持“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不变,坚持紧扣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服务制造强国的发展战略不变。自201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立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以来,学校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常机电模式”和路径,输出标准和经验,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一、要在深化产教融合中“求变”。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阐明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导向,着力强调了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当前的职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该法具体提出要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材开发、培养方案制定、教师培养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做出奖励、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真正让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从根本上破解校企合作中“两张皮”“一头热”“难深入”的痛点、堵点问题,以法治方式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深走实、共建共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线,常州机电学院作为一所以智能智造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校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更加深入地融入江苏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加强与智能制造行业龙头企业在产教融合平台、基地、项目、资源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的深度合作,合作培育产出高质量的产教融合特色示范成果。

二、要在推进体系贯通中“求变”。按照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可以读大专,还可以上本科,从法律层面畅通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通道。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这是职业教育在新发展阶段增强适应性的关键举措,契合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必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关切和广大职校学生的重要期待,也符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需求,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法律基础。

学校积极探索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与江苏海洋大学、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了“4+0”“3+2”等高职本科衔接项目,依托高职院校优质资源,以高职院校办学为基础,由高职院校联合普通本科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层面积极探索实践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推进本科职业教育积累了经验。

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学校积极贯彻文件要求,积极做好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准备。专业布点瞄准智能制造高端产业,重点布局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等专业,培养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博士引进,强化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对重点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授课课时比例等明确提出了要求。重点建设了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工业中心、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协同创新中心等产教融合集成化平台,为本科职业教育专业打造了良好的实践条件

三、要在推进开放办学中“求变”。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文化实践、境外培训等工作,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品牌项目,促进职业技能与国际中文教育“走出去”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设跨境网络课程资源库,探索“线上、线下双线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开展融合式培训,实现文化与技能融合、点与面融合、创新与创业融合,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成立外籍专家工作室,开展国际论坛、培训、讲座,全面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学校在教育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了解中国文化、掌握中国技术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提升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作出了“常机电贡献”。

(作者:许朝山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