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蚯蚓变身“小金虫” 特色养殖助力乡村振兴

——一位00后大学生的创业之路


发布时间:2022-05-11 浏览量:

“我想要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改良蚯蚓养殖技术,并将技术传授给更多的村民,带动他们通过养殖蚯蚓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提起蚯蚓,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小小的蚯蚓中蕴藏着多少致富潜力呢?在当前,有一群00后大学生们走出课堂,深入田间地头,钻进实验室,通过尝试发展蚯蚓特色养殖,探索“智慧农业”,用小蚯蚓“串”起生态循环养殖链,带动近百户农户就业,实现销售收益100余万,“钻”出乡村振兴致富路。这群00后大学生们就是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蚯蚓生态养殖项目学生团队成员,团队成员负责人是该校大学生刘天祥。

谈及项目的由来,刘天祥这样告诉记者,最初他是受外婆的影响,他的外婆是一名退休的化学教师,退休至今已养殖蚯蚓十余年,他在耳濡目染下对蚯蚓养殖也有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刘天祥将精力投到了蚯蚓养殖上,每天都要在外婆的蚯蚓大棚里待上几个小时。在养殖过程中,他很快发现了问题:外婆研制的蚯蚓养殖基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蚯蚓成活率低、过腹率低,单独售卖蚯蚓收入低,同时附近牧场的牛粪对环境污染严重。他立刻将目光放到了生态农业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蚯蚓的环保价值在于可以处理大量的畜禽粪污,其深加工产品也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他打算从单纯的销售活体蚯蚓,逐渐向深加工转变,增加脱水、冻干等技术环节,探索发展“智慧农业”,为小蚯蚓插上科技的翅膀,提高蚯蚓深加工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销售份额。

进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读大学以后,刘天祥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团队,继续探讨和研究蚯蚓养殖从“传统型”向“智慧型”的转型,团队以现有的蚯蚓养殖基质为基础,通过向专业老师请教,在实验室中反复尝试,在基质中添加除臭剂与一定比例的秸秆、豆渣等,培养出了能够提高蚯蚓存活率、过腹率、缩短蚯蚓生长周期的新型基质,并将其运用于蚯蚓改良土壤、分解有机固废、发展绿色农业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刘天祥外婆所在的淮安市淮阴区吴城镇进行了推广,带动了周边近百户农民就业,分流了部分当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户们养殖的活蚯蚓主要是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被出售;被分割晾干的蚯蚓又名地龙干,是一味中药、也是西药的原料,主要销往安徽亳州等地的制药厂;蚯蚓肠液可提取蚯蚓蛋白酶,是洗化用品的原料;蚯蚓粪被做成有机肥销往花卉市场……可以说,蚯蚓全身都是宝。据统计,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在推广期间,蚯蚓及深加工产品、副产品总销售额超过100万,净利润达30万元。

2022年4月,在学校的鼓励、帮助和支持下,刘天祥团队注册创办了淮安海合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学校将其作为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共建养殖基地、提供创业辅导、提供科技帮扶等多种方式为他们提供帮助,这让刘天祥团队更有信心将小蚯蚓变身“小金虫”的梦想在现实中实现。

在学校的帮助下,淮安海合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采用了新技术对蚯蚓进行分层养殖,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自动控制蚯蚓棚温度、湿度,与此同时蚯蚓副产品加工生产全过程也都投入运用了云监管系统,监测数据通过手机可随时随地查看。下一步公司还将进行蚓粪分离机、蚯蚓自动化开膛机的研发,进一步推进“智慧型”蚯蚓养殖的实现。公司还计划采用托管养殖的方式科学助农:一方面通过免费对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与培训,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蚯蚓养殖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将养殖规模扩大到200亩,成立蚯蚓养殖合作社,对农户进行蚯蚓产品投放与回收,解决农户养殖蚯蚓的后顾之忧。采用这种方式能很轻松地规范市场,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养殖农户的收入。方案一出,公司立刻开始着手落实,很快便与多家农户、农场签订合约,取得了较好的前期效果。

当谈及公司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时,刘天祥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引领下,未来公司将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方针指引下,扎根农村,将小蚯蚓做成大产业,在农民就业难这一问题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通讯员: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杨浩鹏  王亚南   史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