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基于生源现状的高职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2-04-28 浏览量:

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近几年,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同时,随着高职大规模扩招工作的开展,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持续快速增长,生源结构越来越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高职办学追求逐渐由规模扩张过渡到提高质量。课程体系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了解生源特点才能更好地构建适合生源现状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自身意识,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

针对高职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结合生源实际情况,案例学院依托CSDN行校融合,明确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企业具体工作任务的内涵整理专业课程内容,再根据企业对核心技术的需求,将职业资格认证大纲、国赛赛项大纲融入专业课程,根据软件类专业群“底层共享+中层独立+高层互选”的指导思想,探索出一套基于生源现状的“1+N”课程体系,制定了各项保障措施,通过实施柔性分层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1+N”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1+N”课程体系即“1套专业平台课程+N个岗位课程包”的必修课程体系。“1+N”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设置,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实现抽象到具象的转变;通过模块间的灵活搭配,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职业能力。

“1+N”课程体系中的“1”即整个专业群安排统一的平台课程。案例学院依托CSDN校企合作建立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将企业生产规则转化成教学情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实战项目,弱化了生源调研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针对不同学习者设计分层任务,初步引导学生完成软件各专业及不同方向的岗位认知。可在学生完成第一学年的“1套专业平台课程”学习后,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涉及职业能力、技术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等维度,设置考核环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结合学生个人学习能力、性别差异、兴趣等进行第一次师生互选分班。

“1+N”课程体系中的“N”即一个专业群内不同岗位对应的具体课程包。通过行校融合,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岗位标准,明确职业定位,确定专业岗位群面向,按照“强逻辑方向”和“强操作方向”提炼Java工程师、前端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交互设计工程师等N个培养方向典型工作任务,分别安排“N个岗位课程包”。岗位课程包又分为岗位基础技术和岗位核心技术课程。教师立足学生基础差异,参考学生过程化考核数据,引导其进行第二次滚动分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在入学后又获得了一次选择专业方向的机会,对自己的职业岗位有了清晰的认知,提升内在学习动力。

整个课程体系结合柔性分层教学模式实施。在柔性分层过程中,学院自主研发启嘉网成长平台,一方面整合校企学习资源,另一方面记录整个学习环节中学生个人学习成长数据,包括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线上学习记录、小作品展示、学习笔记、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等,作为学习过程中以及学习结束后考核评价环节的数据支撑。柔性分层打破现有课程体系“自然班”限制,以现代学徒制形式按岗位课程包中的课程开展授课,彻底解决了现有课程体系内容、结构以及实施方面的突出问题,结合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泛在化个性化学习,具体实施逻辑如图1所示。

三、“1+N”课程体系的特点及优势

1.立足生源基础现状

统一的平台课程实现了底层共享,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基本素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第一学期进行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平台课的学习,培养专业认知和基本素养;第二学期分专业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挖掘专业偏好,增强岗位认知。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学习者设计分层任务,通过少量、易上手、成效显著的软件类专业课程弱化抽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初步引导学生完成软件各专业及不同方向的岗位认知。 

2.突出职业岗位面向

N个岗位课程包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岗位素养,实现中层独立。岗位课程包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了岗位素养。第三学期进行第一次岗位课程包选择,展现个性爱好,增强岗位适应能力。第四学期进行第二次岗位课程包选择,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岗位素养。师生共同制定行动计划,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组织、自主学习安排、项目问题处理、工作经验积累,更好地适应专业群内岗位多样性、岗位需求多态性的需求,解决培养输出不适应岗位需求的问题。明确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认知,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3.突出专业群共享共建

“1+N”课程体系不再依赖知识的系统分类,专业群第三学年全部安排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作为生产性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课程,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课程内知识重组,课程间有机融合,专业间横向融通。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选择适合自身能力发展的实训课程,实现高层互选。培养学生跨专业思维,拓宽就业渠道,助力毕业生精准就业。

四、“1+N”课程体系实施成效

案例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群内的各专业自全面实施“1+N”课程体系以来,成效显著。

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以2020届毕业生为例,一次就业率提高了2.64个百分点,专业对口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各级大赛获奖级别逐年提高,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软件测试赛项、移动通信赛项分获国家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软件测试赛项、移动通信赛项全部获得国家二等奖,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20项。2020年的软件技术专业Web前端中级认证考试中,通过人数与通过率等指标均在河北省名列前茅。

2.线上教学资源影响力广泛

建设启嘉网平台面向社会提供专业教育服务。截至目前,该网覆盖Java、Web前端、大数据等软件类近十个专业方向,课程427门,作业606046份,项目代码990余万行,累计覆盖高等院校2所,中等院校50余所,注册14582人。利用建成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开设标准化课程60余门,个性化课程700余门,累计素材1万余条,视频时长超14万分钟,课程被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等30多所学校使用,累计访问日志达100万余次。

“1+N”课程体系基于生源现状构建,模块化课程设置循序渐进,课程间灵活搭配,实现专业内纵向贯通,专业间横向融通;行校融合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弱化抽象理论知识;多维评价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期待;清晰的岗位认知催生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线上线下立体学习资源保证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该课程体系为高职软件类专业群的教学提供了借鉴,希望能产生更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作者:张莹  高秀艳  通讯员: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