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铁院构建“四三二”模式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


发布时间:2021-10-2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长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于当年6月入选首批1+X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试点单位,正式拉开了“1+X”证书试点工作的序幕。截至目前,学校分4批次先后参与了24个证书的试点。

该校工程管理与物流学院作为学校推行试点改革的排头兵,积极参与物流管理、智能财税和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3个证书试点。为了顺利推进证书试点工作,学院从“认识、落实、成效”三个层面统筹谋划,分步推进。在思想认识上,强化政策宣传与认可引导,努力营造“政、培、企、校”多方联动、合力推进的环境氛围;在具体落实上,落实标准对接,强化课证融合,深化评价改革;在工作成效上,将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能力提升作为试点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探索实施“四方联动、三维对接、双轨并进”的证书试点模式。

一、四方联动,多维推介,提升证书认可度

在证书试点推行阶段,为全面提高认识,有效推进试点工作开展,依托学校牵头成立的陕西铁路建筑职教集团,积极吸纳培训评价组织加入,建立了“政府、培训机构、企业、学校”四方联动的宣传推介机制。学院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政府和第三方培训评价组织举办的政策解读会、标准宣贯会和师资培训会等,强化教师的思想认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探索建立企业引导机制,利用校友资源及影响力,通过各种渠道向企业宣传推介证书的考核标准及其对应的职业能力,引导企业在就业招聘、定岗定薪时优先考虑,学院对证书持有者优先重点推荐就业,从而调动学生取证积极性,为证书试点推行营造良好氛围。

图片1.png 

图1 “四方联动”宣传推介机制

二、三维对接,强化融合,提升证书实施内涵

一是将证书标准与教学标准对接,基于证书考核标准要求,深入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紧抓物流管理、核算管理、效益管理三项关键要素,将证书标准与教学标准对接,重构符合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组建“模块化”授课团队,分工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实现“学做合一”。二是将训练项目与生产项目对接,细化证书标准,将日常教学、技能训练和专项强化相结合,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全程贯穿,构建“基础训练强基固本+专业英语综合提升”两阶段递进的培养路径。基础训练阶段主要对接初级证书技能点,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同步实施;专业应用阶段,对应中级证书技能点,强化专业综合应用。三是将证书考核与课程考核对接,按照证书考核标准、内容和要求,实施“分层+分模块”考核。一方面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进行一次考核,同时根据课程内容对应的不同证书等级,设计不同层次的考核模块,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生证书报考分流的推荐依据;另一方面,用证书考核替代课程过程性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50%;通过分层、分模块的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证书试点的积极性。

图片2.png 

图2 “三维对接”课证融通模式

三、双轨并进,教学相长,拓宽师生发展路径

以证书试点工作为契机,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一是构建“日常教学夯基固本+证赛互融强化核心+群内互选拓宽视野”的人才培养路径,日常教学中无痕化融入证书要求,将证书要求对应的核心能力所需的基础能力培养走深走实;建立证书专项培训与技能竞赛常态化培训相融合的核心能力培养机制,强化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拓展课程领域,为学生提供群内证书互选服务,拓展学生视野。二是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条件下的“宣贯会强认知+培训班提水平+委员会展雄才”的教师发展路径,有计划、分批次选拔教师参加证书标准宣贯会,提升教师团队对“1+X”证书制度的认识,明确基于专业特点的实施方法。组织教师参加师资培训班、举办证书转向教学比赛等,提升教师能力和水平。通过分类培训、分层培养,逐步打造了一支“考评员+培训导师+专家委员会成员”的结构化师资团队。

图片3.png 

图3“双轨并进”师生发展平台

通过“四方联动、三维对接、双轨并进”1+X证书实施模式的实践探索,学院构建了“学生成才、教师成长、教学相长”的教学新生态。两年来,学生参加物流管理、智能财税和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3个证书考试,通过率均为100%,居于全省第一。学生参加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1项;师资水平显著提升,新增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8名教师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考评员资格,4名教师受聘为培训评价组的培训导师,2名教师受聘为专家委员会成员;累计培训师资3000余人,为全国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智能财税等级证书、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等级证书落地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讯员 裴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