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年禾牧下,牢系民生之多坚——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助农典型做法


发布时间:2021-06-01 浏览量: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学教育的前身是1933年7月创办成立的浙江省立实验农业学校,办学88年来,一代代农学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秉持“系民生之多艰、从劳力上劳心”的老农校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老百姓温饱与富庶之梦不遗余力。学校不断深化科技助农与特派员制度,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集聚科技力量,精准开展科技帮扶、产业帮扶,全力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属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技术培训、产业发展、决策咨询等领域的合作,在园艺(禾)、畜牧(牧)等领域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涌现出“奶牛行家”“蔬菜教授”“水产专家”“养猪博士”等农民喜欢的教师,培养了一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开荣、全国技术能手刘晓峰等优秀毕业生。

一、服务乡村振兴,他们献计献策

(一)为奶业振兴服务的“奶牛行家”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金华是我省奶牛养殖的主产区, 我校傅春泉教授从事奶牛良种推广工作40年,是金华奶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我喜欢到牛场去,就因为喜欢牛,喜欢这个行业。要是隔一段时间不去奶牛养殖场,心里总是感觉空落落的”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傅春泉作为金华奶牛乳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浙江省畜牧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专家,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去创新奶牛业新技术、新产品,为全市奶牛发展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

他每天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却主动走出“象牙塔”,走进奶牛场,承担起科技推广的角色。现在,傅春泉每年都要去20多个奶牛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每年接受他培训的奶农和养殖场技术员达100多人次,被养殖户称之为“老黄牛”。

去年7月,疫情返工期间,当了解到我市奶牛面临新发疫病——牛结节病威胁时,他立即给奶农和养殖场技术员举办技术培训,邀请中国疫控中心专家介绍防控技术,统一各奶牛场加强防控措施,避免了该病在金华奶牛业的传播,也避免了各奶牛场因此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二)驰骋在田间地头的“蔬菜教授”

1.jpg

胡繁荣教授(右一)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草莓生产 

学校里有一位全国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 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教授,他秉承“课堂到村口,实践在田间,成果进农户,论文写大地”的理念,带领教师进村入户,常年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开展蔬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工作,被农民称为“科技田保姆”“一个让土地生金的人”。

他就是胡繁荣。

“胡教授,我们基地的番茄苗植株茎叶萎垂,麻烦帮忙看一下。”

“胡教授,我家的秧苗遇到了问题,这是图片,您看一下!”

……

为了看到现场实景,胡繁荣与农户视频聊天;为了方便农户的理解,他与农户语音通话,还将蔬菜生产技术要点制作成微视频,及时转发到农户手中;同时通过云视频开设网络课程进行培训,为农户讲授蔬菜生产技术......农户觉得怎样方便,他就怎样配合,农户需要什么,他就传授什么。

疫情防控期间,为不耽误农时、又不影响防控,他将服务春耕备耕“搬”到网上,借助网络平台,解答来自各地的蔬菜生产技术咨询,推广科学的田间管理、高效的蔬菜生产模式。

(三)奔跑在鲜活塘口的“水产专家”

以武义为代表的三角帆蚌繁育产业已经占到了全国的2/3产量,是目前国内珍珠蚌苗繁育产业唯一集聚地,然而由于缺乏专养专育,育苗亲本多代留用,存在严重的种质退化,抗逆性下降的问题。

金华市珍珠行业协会理事长、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张根芳教授,陆续将选育的紫红、紫罗兰、白色、金色“制片蚌”品系和鹰蚌“育珠蚌”品系引入武义开展保种扩繁,并通过一系列设施改造、精准化管理项目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武义县珍珠蚌苗繁育产业化、良种化进程,将珍珠育种育苗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介绍给广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

2.jpg

张根芳教授(中)向院士和专家展示培育的珍珠蚌新品种

张根芳还受当地政府邀请5次前往巴西指导亚马逊河流域淡水贝类资源保护、养殖及其开发利用,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的双边渔业技术、港口建设及渔产品贸易合作。

(四)追逐在畜牧场上的“养猪博士”

在农学院,有一个专业的毕业生起薪在全校是最高的,在全省同专业中也名列第一,这就是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这里有位大名鼎鼎的教师,他叫李君荣,人称“养猪博士”。

3.jpg李君荣博士(左四)在猪场进行科学指导

一个电话打一个下午,对李君荣来说是寻常事。“有一次,一只母猪难产,地方太远我来不及赶去,跟农户视频电话打了2个小时,最终母猪和小猪仔都平安,挂了电话,我一身汗。”李君荣笑着说,跟传统观念里的兽医和博士形象都不一样,李君荣更像一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

2020年,他率领团队参加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得一等奖。团队由3名博士和一名硕士组成,拍合照时,只有他们是背过身的,露出了T恤衫上的“只为养猪人”几个字,可爱又有趣。

4.jpg

2020年获浙江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猪生产团队

在全社会高度关注不科学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之际,他作为金华市科技特派员,致力于服务当地的农户,大力推广养殖场废弃物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为养殖场排忧解难。

二、决战脱贫攻坚,他们义无反顾

(一)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开荣

今年年初,毕业生牧医081班班长张开荣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作为援派专技人才,他奔赴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开展“湖羊入川”“湖羊致富”工程技术指导工作历时3年。

为了把养好、育好入川湖羊,他3次主动延长挂职年限,经常就近住在养殖基地旁的简易工棚内,顾不上夏日的酷暑,顾不上一日的三餐,在里面一住就是半个多月。

5.jpg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开荣

“当时就想有个地方睡就行,主要是想能更快地把整个湖羊产业链的种羊基地建起来,建起来后能尽早为当地的幸福农场和贫困户提供小羊”他回忆道。

目前,全国首个农旅融合的万头湖羊种羊基地已经初具雏形,湖羊产业也已经在广安区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挂职期间,张开荣积极指导建设湖羊种养循环生态基地6个,湖羊引种6210只,92个村75个幸福农场建设和湖羊养殖技术,培训养殖人员200余人,直接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增收,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

7.jpg

张开荣(右一)在养殖基地给湖羊打针治病

 张开荣兑现了他“干出一番事业,留下一份产业”的诺言,将自己的所学用于产业帮扶中,也将浙江农业发展理念留在广安……

 (二)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薛刚

薛刚,2014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现在江山市从事乡村振兴工作。大学三年深厚的专业积淀和文化底蕴的熏陶、丰富的学生干部经历培养了他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大学期间的西藏之行,西藏农村畜牧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让薛刚如鲠在喉。毕业前夕,他毅然放弃高薪工作报名了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

8.jpg

薛刚参加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3年,通过留藏申请考试继续服务3年,他克服高原的不适应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无论团建、精准扶贫、异地搬迁样板还是牦牛冻精站专业技术工作,始终兢兢业业、力求做到最好,先后获“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优秀党务工作者”“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11次。

他是村干部昵称的“薛总”,是牧民点赞的“呀咕嘟”,负责的达嘎乡团委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县团建工作一等奖,达嘎乡党委书记达瓦多次在乡干部会议上高度赞扬其工作态度,要求全乡干部向薛刚同志学习。

在他的努力下,作为下沉干部服务的三有村搬迁点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个精准扶贫异地搬迁样板亮点,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多项,共接待过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刘奇葆在内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等省部级领导30余次,多次被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

9.jpg

薛刚接爱CCTV有关拉萨河畔三有村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工作采访

“在西藏服务6年,有付出,也有收获,问心无愧、无怨无悔。借助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个平台,更好接触到了祖国基层情况,服务基层,回报祖国,尽己所能,不计报酬,践行志愿者精神。”他说道。

回到家乡后,他利用专业特长和服务西部的工作经验,继续从事乡村振兴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一个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三)全国技术能手刘晓峰

“技能改变了我的人生,技能成就了我的梦想。”90后小伙以扎实的技术功底、精湛的技艺,站上了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他就牧医Z1201班刘晓峰。

10.jpg

刘晓峰(左二)在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他肯吃苦,肯钻研,工作起来不怕脏不怕累,节假日也经常加班。由于他爱动脑子,人又勤快好学,业务技能提升很快,很多畜主点名让他诊治,夸他是动物的白衣天使。一谈起为动物看病做手术,他的脸上总是充满着激情,眼中总是泛着光芒。他说:“我对兽医这个行业是打心底里热爱。”

他常年奔波在农户、养殖场、实验室、兽医站之间的崎岖山路上,“山上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脚。”他自己开车访农户,车开不到的地方就徒步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为家禽、牲口看病。他整天穿梭于鸡舍、猪圈、牛棚,做防疫、采样本、治病情、解危难。多年来,他走过的山路加起来有近5万公里,防疫、诊疗的畜禽近50万只。

11.jpg

刘晓峰(右一)在农户家给仔猪疫病诊断

他心里时刻惦记着为农民传播科技知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在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很多农民都是凭个人经验搞养殖,不懂防疫,缺少养殖技术,有时候禽流感、猪瘟在所难免,一年下来连本都赔了进去。看到这种情况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养殖和防疫技术在群众中进行普及。他进村入户,发传单、做检疫、传技术,帮助群众搞养殖、促增收。 

(作者:郭康康 编辑:叶子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