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扎根深山挖“穷根”找“富源”


发布时间:2021-01-19 浏览量:

“吴书记,真的是吴书记啊。我们好想你啊,吴书记,感谢你,你是我们的恩人啊,没有你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一位年过六旬移民搬迁进驻新楼房的华亨村老农,紧紧的抱着原驻东兰县华亨村第一书记吴长苏说到,声音由喜悦激动逐渐变得哽咽,质朴的脸上流下激动与思念的泪水。

图1.jpg

这一幕发生在学校组织原驻村工作队员重返学校定点帮扶点东兰县六个帮扶村,一同开展“同心同行践行育人使命,同向同力共助乡村振兴”的活动中,在场的人员无不为这一场景动容。每一名重返帮扶村的原驻村工作队员都如同回到自己家乡,每一个村民看到返乡的原驻村工作队员都好似看到了自己的亲人,疾步上前双手紧握,相互拥抱。一时间久盼相见的喜悦,脱贫致富的幸福溢露满面。

那一刻,我们深切感受到,在脱贫攻坚战中,有的不单单是脱贫摘帽的硬指标,还包含着太多的深情,一种同甘共苦,携手鏖战脱贫攻坚的“鱼水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先后帮扶曾经的自治区级贫困县天峨县、国家级贫困县东兰县的8个贫困村,先后选派26名“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学校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原则,充分发挥教育优势、资源,打造了交院专属的“志智双扶”、“双向育人”、“四轮驱动”等扶贫育人工作特色,切实履行了在脱贫攻坚任务中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2020年11月初,伴随我校驻东兰县深洞村第一书记黄文佳传来全村脱贫的喜报,我校定点帮扶点所有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图2.jpg

“现在村民的生活好起来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因贫辍学的孩子没有了,房屋更坚固、亮堂了,家具也齐全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也走上发展正轨,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天然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程武在与原驻村第一书记面对面谈村部振兴建设时欣然说到。这已是他第二次主动请缨下乡扶贫以来,扎根扶贫工作的第五个年头。

回想初到天然村时,地处大石山区,自然环境恶劣,青壮年大多常年外出务工,老弱妇孺留守在村,村民生活极度贫困,发展种养产业扶贫难度大但又亟需发展。面对这样的现状,李程武立下了“村不脱贫不返还”的誓言,不断深挖天然村发展出路,带领村干、党员赴先进地区学习取经,率先搞起了天然村山野葡萄酒工坊等特色产业,以原果发酵酿制山野葡萄酒,同时依托学校专业教研室为工坊注册商标、设计包装、进行市场营销等,形成产销一体化运营。

截至目前,全村累计种植 945亩山野葡萄,预计2023年左右达到丰产期,年销售额可超100万元。前两年天然村党支部还是软弱涣散党支部,现在已是三星级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提升、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更加明显。

五年来,学校整合政企行校多方资源,发挥教育特色优势,坚持“志智双扶”,“双向育人”扶贫模式,不断强化扶贫“造血”功能,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先后组织学校各专业教师、专家深入帮扶村,开展多期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授人以渔,精准发力,激活村民发展动力,提升致富能力。学工部部长邱文成,作为一名全洞村帮扶干部,五年间数十次深入帮扶村,走访帮扶贫困户,见证了村民与村庄的变化。如今再入帮扶户,他感觉村民的眼里有了光,手中技能多了,主动谋生计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等靠要”的思想和话语没有了。

图3.jpg

“这是我的女儿,谢谢你们让她有机会走出大山,增长见识……”一位老农拿着学校制作的夏令营纪念册,向老师们津津乐道女儿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志智双扶,筑梦奋进”暑期夏令营系列活动。作为连续两年参与组织学校夏令营系列活动的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佺,看着老人满心欢喜的模样和孩子贴满墙面的奖状,他不由的和身旁的团委负责人林波聊起当初为开拓贫困学生视野,激发梦想,增强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而开展活动的初心,现在活动成效日益彰显,引导着山区孩子励志成长。现在他们又满怀欣慰的谋划起了新一轮夏令营活动。

图4.jpg

图5.jpg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学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满莹莹每每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话语,便会联想到帮扶村孩子与学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五年来,她参与组织并见证了学校推进思政育人,携手东兰县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育人服务基地,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脱贫攻坚实践”平台。

图6.JPG

目前,学校已相继完成壮乡英雄文化园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向阳社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基地等4个教育基地揭牌、挂牌,完成了把壮乡英雄文化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红色育人文化圈,实现了既讲好东兰故事,又使其全面、系统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红色传统教育的育人功效等,达到了思政育人壮“筋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良好功效。

图7.jpg

五年来,学校累计向帮扶村捐赠近300万元,援建38项基础设施项目,如村屯道路修建、扩建和维护,村屯便民桥、危房改造、人畜饮水工程、安全墩,环卫整治、拦沙坝、河堤阶梯建设等,有效帮助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累计援建15项产业发展项目,如黑山羊、土猪、竹鼠、瑶鸡、淡水鱼等养殖项目,葡萄、茶油等种植项目,民族手工艺品作坊、葡萄酒工坊、腊肉加工等扶贫生产车间,有效解决贫困村无特色产业、无集体经济等突出问题;援建帮扶村标准化党员政治活动室6个,有效强化村部基层党建文化育人功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各村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文化中心,生活水平逐年提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逐年向好。

图8.jpg

参与制作学校脱贫攻坚纪实宣传片的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陆芸,谈起制作过程,我校扶贫队员吃住在村、真抓实干,不畏辛劳,奉公无我的工作场景,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心连心,啃下攻坚硬骨头、拔穷根的“不简单”和“不容易”的感人的扶贫故事和暖心画面仍历历在目,为之动容,为所有帮扶村全面脱贫感到激动喜悦。学校民主党派人士潘明杰赴帮扶村参加 “同心同行践行育人使命,同向同力共助乡村振兴”活动时,看到脱贫后的乡村建设、乡村美景,不经从包里拿出自己心爱的无人机,收揽这脱贫振兴的生态乡村美景。

图9备注:学校援建项目--葡萄种植合作社.jpg

学校援建项目--葡萄种植合作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挖掉了深山“穷根”,找到了振兴“富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按下了“启动键”。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整合教育优势资源,激发振兴效能,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全面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实现工作举措从脱贫攻坚逐步向乡村振兴转换,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通讯员 梁科 卢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