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提升自我诊改能力 助推“双高计划”建设


发布时间:2020-12-0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02日10版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规范管理为支撑,以持续改进为抓手,以加强内涵建设为保证,挖掘办学潜力,助推教育改革提质培优、以质图强,为学校先后取得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等标志性办学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找准关键要素

    撬动专业发展

    诊断点的设计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各层面质量持续提升的关键环节。在专业层面诊断要素和诊断点的设定过程中,向影响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倾斜,比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提高其对应分值权重。紧跟职教发展步伐,引领职教改革,重点关注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创新性地设置了专业群诊断指标,用数据说话,通过诊改数据平台的监测,进行专业群状态分析,持续改进专业群建设质量。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动态升级专业内涵,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实现专业和专业群持续优化升级、自我完善。经过专业诊改,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骨干专业6个,其中审计专业群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单。

    描绘个人画像

    促进师生发展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基础工作,按照教师“入职—成长—成熟—突破”不同发展阶段,分别设计了教师个人发展标准和诊断指标。学生工作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职业导向、全面发展”的思路,从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职业发展素质、文化技能素质四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学生全面发展指标体系。坚持多维度对比与预警机制相结合、自我监测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师生自我诊改。依托诊改数据平台,通过教师、学生个人画像,呈现师生个人状态,关注目标达成度,实现自我诊断、自我改进,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通过自我诊改,师生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呈现出“出口畅、入口旺”的良好发展态势。

    打造智慧校园

    助推教学改革

    学校以“三构建、三提升”为主要内容,着重强化数据的整合与挖掘,新建改建学校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数据共享中心,消除信息资源孤岛,形成可有效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提供支持的校园信息化环境。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推开,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对课堂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师生的课堂行为也做到了有痕迹、可追溯,进一步推动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互联网+职业教育”为导向,利用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主持建成三级教学资源库。2018年开始主持建设的国家级别导游专业教学资源库,注册用户总数8万余人,呈现了“教学资源丰富、辐射地区广泛、知名院校众多”的特点,使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群体有机会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

    注入质量文化

    聚焦德技并修

    建设特色质量文化是学校紧扣时代脉搏,着力构建现代大学文化建设新格局的一大创新举措,学校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所培育出的特色质量文化,有机融合了校园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以及思政教育、工匠精神等部分,这种多元统一、兼容并生、科学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化,为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重要保证。质量文化建设的推进,增强了师生对自主质量保证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在“人人追求质量、人人创造质量”的文化价值观指导下,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通过开展邀请技术技能大师作讲座、树立优秀工匠校友典型、营造校内实训基地企业文化氛围等有效的践行质量文化活动载体,培养了学生严谨专注、敬业乐业、精益求精、质量第一的工匠精神。带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魅力家乡”受到人民网、《中国青年报》、《河北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带有“家”文化特质的“创建星级文明寝室”获河北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职业素质工作室与校企共建的技能工作室互联互动,深化产教融合,共同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一系列质量文化活动中,校企文化对接显亮点,彰显了职业特点,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李雁行 李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