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多元化在线课堂教学实践,让国学课鲜活起来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程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5-09 浏览量:

从《西游记》的神仙体系到道教对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从孔子与佛祖的比较到仁学体系,再到“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逆行者;从卧薪尝胆探讨今日之民生、民主;从张仲景弃官从医到连花清瘟胶囊,再到探讨如何正确看待中国文化精神……学生们在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教师们则更多地思考用技术和课堂创新为文化传承赋能。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国学课如何有效开展线上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主动,成为课程团队亟待解决的难题。作为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课程,教师应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从线下到线上,绝不是应对疫情的权宜之计和短期行为,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和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团队抓住战“疫”契机,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经过充分讨论与规划设计后,在巩固前期课堂教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拓展,决定构建与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式多元化线上教学模式,全力打造有温度有力度的国学课堂,以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多平台多形式助力,构建师生平等对话,让国学课鲜活起来

为确保教学效果,教师们花了大量精力在短时期内创建并不断优化课程资源,精心制作完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课程。并依据课程特点和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权衡各种线上教学平台的利弊,选择了适宜自己的线上教学平台,循序渐进地掌握网上教学平台的教学互动方式与技能。有的选择钉钉、腾讯直播平台,变身“网络主播”,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言;有的结合教材,采用学习通录播方式授课,变身“语聊达人”,传递中国文化最强音;有的通过微信、QQ网络社交平台,与学生成为“笔友”,为学生解惑传道;有的请学生做“主播”,在年轻人喜欢的抖音、B站为大家科普如汉服文化、饮食文化等。

wps7.png  wps8.png

图1  192601班李俨城同学在上课             图2   师在直播

wps9.png 

图3  194821班周舟“主播”讲诗词

教师们因地制宜,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探索创新了多种网络课堂形式,如签到、小组讨论、抢答、投票、作业测验等,并积极转变语言方式,引导答疑,激发学生对话兴趣,并以学习过程中的数据积累为抓手,推进个性化和精准化学习服务。学生们通过直播平台、语音交流平台、新媒体网页、微信公众号等多样渠道,保持学习的注意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多平台多形式助力在线课堂,强化了师生间的“信息交往”,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了课程互动比例,既满足了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成绩认定的量化要求,又实现了在线课堂由单声道向多声道的新转变。当国学不再是“之乎者也”,课堂变得更生动自然。学生们纷纷反映:相比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他们在网端更加活跃,思维更加开阔,回答问题更加积极,课堂氛围更利于协同化学习。

wps10.jpgwps11.jpgwps12.jpg 

图4  同学们对在线课堂的反馈

二、创新教学设计,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共同讲述中华好故事

由于线上教学的特殊性,课程教学设计要考虑授课对象不能面对面的特点,精简教学内容,教师们采用“自主学习+直播教学+小组研讨任务”三位一体的课程设计框架,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等教学模式,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在具体授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以轻松活跃的氛围,贴近现实的事例与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同学们鉴往知来,展开探究。如在授课中国古代思想这一章节,教师们以问题为中心创设了一系列情境:子贡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夫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假如穿越回春秋战国,你和先秦诸子如何回答“小鸡为什么要过马路”?如何理解老子说的生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如果有人告自己的父亲偷羊,作为法官,诸子百家的辩护你认同哪一家?孔子与佛祖比起来是不是有点low啊?……各种别出心裁的话题令学生直呼“有趣”。教师用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从社会角色、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等多个维度理解所学内容,学生则争先恐后在讨论区打下自己的答案与教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嗨到了极点,这样讲述的中国故事又怎会不精彩呢?

wps13.pngwps14.pngwps15.jpg 

图5  师生共同探讨

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静止在课程的PPT里,更应内化为学生“日用而不知”的自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可持续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创新教学设计的同时也要兼顾把握好课堂的开放度,合理地处理好“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关系,既要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则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会收集、评价资料,对信息再加工,大胆对一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领悟,从而提高问题分析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学会和同学共同协作,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形成力求创新、敢于挑战的学习意识;学会整理、分享、再创造,延伸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方法论指导,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思政不掉线,坚持价值引领,做好中国文化的坚定传承者

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教师更需要有定力,坚持人文关怀和价值塑造,在实现远程实时双向互动中,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在学生敢于质疑的在线课堂中顺势而为,引导青年学生的个体精神,帮助他们学会解决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就是诗词和散文,作为课程教师,结合当下疫情中的热点,传递“文学的力量”也不约而同地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们或借学生所关注的援助物资中的诗句,如《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唐诗中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引导同学们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共担使命,守护历史文明之光;或以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一文来引导同学们直面生命历程中的死亡,并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呼吁青年人珍惜时光,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或讲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个人与家国关系的探讨,顺势鼓舞同学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士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或通过布置阅读名著与写作作业让学生思考自由与约束、个人与天下、仁爱与私欲、生命与价值的关系。教师们把一个个文学背后的故事从线下输入“云端”,激发学生的“共情”,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师生共同做好中国文化的坚定传承者。

wps16.jpgwps17.jpgwps18.jpg 

图6  课程思政结合社会热点

wps19.pngwps20.jpg 

图7  教师原创诗词                图8  传递文学的力量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好转,线上教学将回归线下课堂教学。回归课堂,并不是要将线上教学抛之脑后,而是要继续挖掘线上教学的优势,用好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积累的宝贵经验,把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探究式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深入融合,充分应用到今后的线下教学实践中,进而有效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高渊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