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发布时间:2019-12-2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江苏省教育厅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协同工作体系,努力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坚持机制创优和制度创新并重。坚持强化党委主体责任,突出机制创优和制度创新并重,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强组织领导,确立党委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二级学院月度工作会商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从基础教育党总支单列,成立学校党委直属党支部,按3名中层领导干部职数配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与南京市委党校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借助党校资源优势,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建设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制度创新,结合学校实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修订干部听课制度,要求每一节思政课必须有至少一名辅导员到堂听课,党总支、党支部负责人每月至少听两次思政课,党委工作部门负责人每月至少听一次思政课,党委委员和校领导每学期至少听两次思政课,并将听课情况分别纳入辅导员年度考核、党组织负责人年度党建述职内容。

坚持师资创优和教法创新并举。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着力创优师资,积极构建思政课教师选聘、培养、发展、评价一体化机制。实施“博士集聚”“教授涵育”“星火计划”三大工程,完善教师选聘机制,建设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落实领导干部讲授思政课制度。着力创新教法,全面推行思政课案例化、情境化、项目化教学,按照“切点灵活、语言用活、素材鲜活、思维激活、内容盘活”要求,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努力打造思政“活”课、创建思政“金”课。强化协同教学机制,实行思政课教师备课前集中研讨、上课前集中说课、首课后集中评课制度,提高每节课备课质量。创新“专题化”教学模式,实行统一规范、专题授课,创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文化浸润为补充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着力完善教学评价,优化过程性评价机制,统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专题作业和综合考试,着重考核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感悟和思考,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启动共享型思政理论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通过“案例库+理论库+课件库”的“三合一”架构,为思政课教学提供资源支持。

坚持环境创优和文化创新并行。注重为思政课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不断满足思政育人实际需要。创优推进思政课改革环境,建成思政课教学虚拟仿真体验中心,将虚拟技术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配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讨论互动系统、VR和3D红色资源体验区等资源。在服务功能配置上,设立“永红”思政工作室和“朝霞”法律工作室,依托两个工作室和沧海历史文化社、爱心“1+1”等马克思主义学院五大学生社团,先后开展社区志愿服务行、校园义务献血周等数十项宣教活动。建立博士工作站,聘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名家为兼职教授,指导校内年轻教师学术发展,同时依托校外兼职教授、校内高水平博士积极组建教学科研互助小组,通过教学研讨、相互旁听、集体会诊、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帮助每一名思政课教师提高授课能力和科研水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史文化传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共建雨花台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每年12月份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围绕新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史,挖掘和提炼学校历史传承和文化精神,编写《学院核心价值理念读本》,打造“南信烙印”网上互动平台,通过分享小故事、小体会,感悟大道理,凝练“南信烙印”思政品牌。注重将思政教育元素嵌入日常生活,将学生课余活动归并为“信仰教育”“社会服务”“文化修身”“专创融通”四大类活动课程,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宣传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刘川和火场救人消防战士魏庭标等同学的事迹,用身边事、身边人讲好“南信故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