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调查的用处


发布时间:2012-08-0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麦可思研究》2012年8月上旬刊

“因材施教”是中国的教育思想。“因材”得先了解新生这块材料。在美国,新生调查是高校年年都做的事情。UCLA每年给几百所高校做新生调查。在中国,部分高校对新生部分问题进行调查测试,如心理问题。如果把“心理问题”作为新生调查的全部内容,这就是错把“一”当作“十”了。

新生调查应该解决教育管理面对的三个问题:一是招生工作的评价和改进;二是入学教育的评价和改进;三是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评价和改进。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方面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招生工作需要年年评价和改进。为了争取有质量的生源,美国大学的招生工作90%以上由校长和副校长牵头。招生工作评价最佳时刻是在发录取通知时,通过录取后跟踪调查,这样就可能收到那些不来本校报到的人的评价。这部分人少,但评价却至关重要,能帮助本校了解自己是为何失去了这些录取生。不来报到的人可能选择复读、选择出国、选择打工。并且,因为是录取后立刻调查,可以在入学前了解录取生的入学期待,以便本校更好地接待新生。

学生对高校的认同关键在第一年,而第一年的关键在入学教育。入学教育评价是在新生完成了入学教育,大概入学一个月或稍后进行跟踪调查的。此时请新生对迎新活动、社团招新和职业前瞻教育等进行评价,同时了解新生的最高学历目标、职业期待和专业转换意愿。

高中到大学是孩子们人生最大的转变,一定会有调整过程中的不适应。建议三年制高职院校在第一学期结束时实施,四年制本科院校在第一学年结束时实施新生适应性调查。调查内容不能简单模仿国外大学,应该服务于中国高校的管理目的。麦可思的新生适应性调查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现状,退学与服务评价,学习、生活、经济、人际关系(包括与异性相处)是否存在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以及校方缓解问题的程度。

随着中国的生源数量迅速下降,录取率快速上升,大学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例如,北京许多优秀高中生放弃高考而出国读书,含金量不足的北京高考状元去年又都选择了香港大学。从北大到普通高校,生源质量发生着变化。如果高校不关注每一批新生的特点,怎么能够做好“因材施教”呢?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的学工方式还能应对快速变化的1994年出生的孩子们吗?还能保证培养质量吗?还能保证极端事件如以往可控吗?了解新生,不似白发校长拾起一些青春潮词博得掌声那么快速,而是要进行艰苦与扎实的科学调查与分析。教育没有急功,我们能听到只是现在的挑剔,以及迟到的掌声。

(麦可思专家  王伯庆)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