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孤独”到“友遍天下”

“外研社·亚马逊”杯英语辩论赛成大学生社交大舞台


发布时间:2012-07-1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辩友遍天下

场上激辩唇枪舌战

 场下切磋热火朝天

 

 “早上起床听广播;然后坐在电脑前,一边逛微博,一边聊QQ;叫点儿外卖,看看人人网的新鲜事,瞅瞅豆瓣好友都在干吗;出去上个课,一半的时间都在用手机发微信……”小饶回忆起自己正常的“一天”,“我每天都跟很多朋友聊天,但往往好多天都见不着一个朋友,真见了面也不如在网上聊得顺畅。”

  小饶今年20岁,是南昌大学共青学院的本科生。就是这样一个“重度网络依赖”的小姑娘,经过3个月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的“全国总动员”,已经成为了赛场内外的“交际花”。从校园选拔赛、地区赛到总决赛,小饶在赛场上,自信地指点江山、舌战群儒;赛场下,与队友日夜切磋默契升级、与来自五湖四海的“辩友们”亲密接触。她还鼓动大家成立了一个“华中地区辩论精英俱乐部”,目前加入的辩手已有50多人。

  在第十六届“外研社亚马逊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现场,组委会就比赛效果进行随机调查,有超过55%的大学生选择:“真实的交流和沟通是参加比赛最大的收获。”

  正如小饶所说:“比赛成绩倒是第二位的。每次与志同道合的英语辩论爱好者讨论辩题、争论时事,就会感觉自己每一个脑细胞都在兴奋地跳动。这种真实的思想碰撞,比‘虚拟对话’过瘾一百倍!”

大学生缺乏真实沟通陷入“网络孤独”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1721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84.6%的受访者感觉当下青年缺乏真实沟通,48.6%的人认为表现是“线上沟通顺畅,线下真实沟通次数匮乏”,41.8%的人选择“与人沟通时,常常拿出手机,发短信,刷微博等”,35.7%的人认为还有“与人沟通时,害怕眼神交流”,还有32.2%的人认为是“与人沟通时,常常冷场”。

  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全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课题组,对北京地区133名学生进行的一对一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大学生觉得孤独。专家研究认为,网络的虚拟环境让我们产生误区,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退化,产生心理障碍甚至“网络孤独症”。

  正如今天网上流行的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大学生缺乏真实沟通,原本在线上沟通顺畅的俩人,面对面沟通时却遭遇交流障碍,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甚至陷入“网络孤独”,这一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家长、老师、企业都在问:怎样才能让90后的大学生们,乐于并且善于真实的沟通?

  “我一直鼓励我的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一方面是为了锻炼能力,为学业和就业做好准备;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他们走出去,交朋友、组团队、学会人际沟通和理解。”外交学院英语辩论队领队杨锐说道。

  外交学院的英辩俱乐部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俱乐部每周都有一场小型赛事,“谁说英语辩论只有精英才能参与,我们的小比赛每次都能吸引近百人投入,大家争执得热火朝天、酣畅淋漓!‘屌丝’、‘腐女’都不只是虚拟世界的话题,还是我们即兴讨论的火花。不同的是,这样的交流,手机静音、电脑关机。”

古人有以诗会友今人有以辩会友

  5月下旬,小饶和南昌大学辩友一起,来到武汉。54个华中赛区的高校、108位英语辩论高手因着同样的爱好和梦想齐聚一堂。短短3天,小饶与来自国防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辩友们对战过,为了“安乐死是否合法”、“办公室恋情是否该被禁止”等五花八门的辩题辩得面红耳赤,还在地区赛的晚宴表演中一展歌喉、技惊四座。

  “古人有以诗会友,今人有以辩会友。”喜欢引用古语的沈洲榕来自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被辩友们称为“气质男”。他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平台,让我们见识一个更大的世界,认识更多的朋友,更好地定位自己。”

  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聚会,英语辩论达人们的交流可谓“斗智斗勇”。外交学院的葛震回忆起在华北赛区狭路相逢的朋友们:“辩论需要调动我们太多的信息储备,经济、政治、时事新闻、教育、婚姻,平时不经意间听到的、看到的、经历的、讨论的新闻、评论、杂志、影视节目等等,我们什么话题都谈,什么观点都有。不仅赛场上辩论,赛场下更是天马行空。”

  团队协作是英语辩论最关键的一环。北京语言大学的宋宇就与队友磨合了很久:“队友之间合作,理解和相互包容真的很重要。要学会认真倾听和分析对方的观点,再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让沟通更有效。而且,辩论场上每个人都会出现问题和失误,队友的关心和谅解、适时的鼓励和打气能让双方信心倍增、更有默契。”

  厦门大学的方舒琼永远都记得,好几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新朋友、老朋友们守在我身边,给我放Oasis的Stop Crying Your Heart摇滚,给我无言的感动。”

  对于比赛中忙忙碌碌的志愿者而言,沟通能力更为重要。华东师范大学志愿者“交通组”的王伊娌深有感触:“要帮助别人、与人交流,需要的不仅仅是开朗的性格和语言技巧,更需要的也许是积累和阅历,还有真诚和情感。”在华东赛区晚宴上,志愿者们一曲“爱在华师”,沸腾了一场欢乐盛宴。

  小饶和队友过五关斩六将,晋级全国总决赛。“当听到我们晋级的名字时,在比赛中认识的来自其他学校的代表选手,忘记了场上‘你死我活’的冲劲,由衷地祝贺我们。那一刻,结果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别让沟通问题成为大学生职场绊脚石

  尽管网络沟通新方式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淡和疏远,但是事实上,现实社会和职场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需求,有增无减。南开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管健认为:“很多80后、90后大学生过分依赖虚拟沟通,走入社会后,面对真实沟通情境常常碰壁,造成主观上对现实沟通的不适应。”

  第十六届“外研社·亚马逊”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合作企业之一——百度人力资源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每年都要为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精心筹备新员工培训,其中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是我们最重要的培训内容之一。坦白说,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次培训就能培养成的,更重要的还是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锻炼和经历。”

  这也正是为什么,亚马逊、百度、腾讯、联合利华四大企业巨头,联手向英语辩论赛选手伸出实习就业橄榄枝的原因。“我们看中这些辩手的,不是标准的英语,不是丰富的知识,而是他们具备懂得如何表现智慧、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分析和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懂得如何倾听、如何说服。这些能力,是职场的必备能力。”亚马逊人力资源总监告诉笔者。

  外研社作为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的主办方,更是将“沟通和交流”作为比赛的重要主题。新一届的辩论赛除了有覆盖近500所高校的校园选拔赛之外,还增设了五大赛区的地区赛,让尽可能多的辩手有同台竞技、碰撞交流的机会;在赛程设计中,除了有循环赛、示范赛、决赛等比赛环节,更有才艺表演、小型研讨等非正式的交流环节。

  外研社副社长兼人力资源总监谢文辉这样说:“作为职场过来人,我十分鼓励大学生参加这样的全国性赛事,比的是英语水平,学的是辩论技巧,但是积累的,是人与人的真实沟通。我们想为有梦想的大学生们,打开另一扇窗;我们不想让才华横溢的大学生们,被虚拟网络给绑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