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减负 大学生应加压


发布时间:2012-07-1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要问世上谁最累?我的答案:中小学生。按照天性,他们本应拥有天真、活泼、快乐的花季,本应连学带玩、边玩边学、玩中学、学中乐的,可他们却被沉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还记得自己的小孩上学时,天天背着大书包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可谓两头不见太阳,还常常要“五加二、白加黑”,没完没了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每个家庭可能都有这样一本经历账。从初中开始,家长还得接送、陪读、监督、帮学,这哪是孩子一个人的学习,全家都被拉进去了。我一直不明白,国家出台多个减负文件,但中小学生还要搞得这么忙这么苦这么累,课业负担为什么依然这么重?

  孩子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大学,全家人为此松了口气。但通过观察,给我的感觉是大学的学习太轻松,甚至有些松懈、松散。

  一是目标迷茫。上大学是学生及其家长最直接的目标,也是最大的学习动力。一旦目标达成,动力因此解除,目标出现了真空。但高校却没能为学生及时重树或调整目标,学生学习和生活迷茫现象较为普遍,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大学新生包括那些高分考生入学后不思进取,迷恋网络、游戏、交友、聚会、恋爱,得过且过,甚至沾染社会恶习的原因。

  二是高校对学生学习管理过于宽松。长期以来实施的宽进宽出的招生与毕业政策,不利于激发学生上进心和求知欲,降低了主动学习的外在动力。要知道,欧美发达国家实行严格的宽进严出政策,入大学可能很容易,但取得毕业文凭和学位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大学有很高的淘汰率,如法国名牌大学的淘汰率最高可达40%。所以,为能够顺利毕业,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三是高校课业少负担轻。也许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理由是我们大学开设的课程门数已经很多,大学四年少说也要学30多门课,且课时量都比较长。统计表明,大学四年中,课时平均2500左右,多的能够到3000,每天平均超过6课时。单从这一点看,我们的课程门数和课时量已经很多,有的学者说已居世界第一。但仔细考察后不难发现,学生课业负担并不重,甚至轻得很。一方面,我们的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重复,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课时虽多,却是师生教学活动工作总量。事实上,欧美大学课时总量要比我们多得多,除了上课时间外,还包括大量的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量,而且这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是上课时间量的1至1.5倍,两者相加,课业任务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学。所以,我们常听留学生说,在欧美国家,大学生起早贪黑甚至通宵达旦地学习现象司空见惯,其原因就在这里。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们课业目标要求过低,多数情况下,课程与教材等同,一门课程只相当于所指定的一本教材,并且上课教师讲教材、学生听教材、课后背教材、考试考教材(甚至是教材中教师划定的一小部分),信息量过少,课程和教学对学生记忆性目标要求多,而对发展性(抽象、概括、批判性思维、综合解决问题、类推应用等)的目标要求过低,教学对学生发展挑战性严重不足。教学缺少互动和反馈,学生参与度低,甚至可以游离教学过程之外。而欧美高校,并无固定教材之说,课程教学内容广博,目标和要求挑战性高,教学过程互动性强,课后自学或指导学习任务重,与之相比,我们的差距是相当大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对大学生管理过松、学生学习课业负担过轻、学习目标要求太低,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因此,建议高校加大学生学业负担和压力。没有压力,就不会产生动力。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达维多夫曾提出过“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通过给任务、加担子的办法促进学生发展。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教学原则,这说明,对大学生加大课业负担是有科学基础和现实依据的。大学生处于成长、成才关键时期,也是创造发明最活跃的黄金时期。科学史已经证明,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是人在25岁至35岁之间获得的。大学阶段放松了要求,无疑会耽误一代人才成长,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强国、创新型国家等宏伟目标,也都会落空。当然,强调给大学生加压,并不意味着简单增加课程门数和课时量,更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和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挑战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教授、处长  刘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