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协同创新“人才特区”
三所农大组建“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打破机制体制壁垒
发布时间:2012-07-18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6月10日,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联合组建“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这是由高校自发联合建立的首批协同创新中心之一。该中心以三校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为主体,瞄准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和作物生物学的前沿,以灵活方式与国内外优势院所、粮食主产区院所、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在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新品种创制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
组建跨校科技创新“国家队”
“粮食供求的极端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科技创新是增加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谈起组建三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初衷,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坦言,由于农业的长周期性,目前的农业科研项目稳定性、持续性投入得不到保证,再加之研究工作分散,缺乏集成和协同,高水平创新人才不足,这些都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导致基础研究支撑技术创新不足、原始创新不足。
“之前,高校之间也有合作,但主要是通过国家重大项目、课题组织起来,往往是个人之间的自发行为,实现的是各自的任务和目标。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尤其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对重大创新有紧迫需求,这样的重大创新不能再是个人自发的小范围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说。
“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就是为解决我国科研领域力量分散、封闭、分割和重复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说,“一个协同创新中心,实际就是一个科技创新国家队,可以把同一个研究领域或者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凝聚在一起,就这个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制定一个总体框架,然后分工协作一起攻关。”
那么,如何真正打破现有机制体制壁垒,使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与封闭的状态向汇聚、融合与开放的方向转变,真正建立起这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这一共识,在三校协同创新中心正在转化为一步步的实际行动。
协同创新中心实行“特区化”管理
“此次三校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与以往高校间合作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是在三校共同的顶层设计之下,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打破校际壁垒,实现高校优势互补,真正体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理念。”孙其信说。
之前,不同单位之间的研究人员,由于招聘、管理、评价、薪酬等方面很不相同,无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为了一个共同的创新目标而长期密切合作。如今,按照三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制度架构,把协同创新平台打造成了一个“人才特区”。
“在这个‘特区’里,运行机制、经费支持、人员管理、评估激励等方面不受目前体制和机制的局限。”孙其信说。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协同创新平台人员的管理、薪酬与国际接轨,按岗位任务聘任,人员实行流动不变动的新机制,中心聘请第三方国际性评估机构,对中心、平台和个人进行评估,实现中心人员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聘用、统一薪酬、统一考评。
“在这个平台上,三校优质资源相互开放共享。”张启发说,“这样,科研人员不再以自己学校的资源为界限,可以共享到协同单位的优质资源。”
对研究生而言,也将享受到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带来的实惠。协同创新中心体系内各单位之间研究生课程开放,单位间学分互认,进入中心或平台的研究生实行由招生单位导师和参与协同创新的其他单位副导师的“双导师合作培养制”。
朝着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方向努力
“6月的启动会后,我们三校立即召开科学咨询委员会会议,确定了科学咨询委员会工作条例。”李召虎说,“目前,招聘程序和办法已通过,招人标准已经很明确,7月份,将开始招聘研究人员。”
据介绍,从去年11月初开始,三所大学就着手研究联合开展主要农作物协同创新的工作。经三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审议,联合制定并签署了关于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框架和管理运行机制等一系列协议。
教育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三校联合组建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体现了“整体设计、制度先行、高度统一”的协同精神与理念。
“按照我们的设想,通过协同创新,不仅使我国能够在玉米、水稻、小麦领域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聚集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性人才,解决粮食生物学重大科学问题,取得重大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为持续增强我国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出贡献,在创新方式和创新过程上,也要取得重大成绩。”孙其信说。
他认为,通过协同创新,促进我国在部分科技创新领域实现领先和引领,为我国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进而对推动我国科技体制的整体改革和发展发挥作用,这无疑是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所在。
“协同创新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新生事物,一些改革措施,难免会与现有政策相抵触,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一定要给予协同创新中心‘特区’待遇,营造协同创新的宽松环境。”李召虎说,在培育期,协同创新单位要边实践边研究,一定要倾注力量支持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一旦经批准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从长期来看,要可持续运转还是需要国家稳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