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


发布时间:2012-05-0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常州市坚定树立体现素质教育、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思想的现代大教育理念,创新发展终身教育,努力营造“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城市环境,加快率先迈入学习型社会步伐。

  一、主要工作

  2001年,常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策部署,并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构建了广泛的学习组织网络。建立了六大类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模式: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围绕提高服务能力建设学习型系统,围绕提高竞争能力建设学习型企业,围绕提高致富能力建设学习型村镇,围绕提升文明素质建设学习型社区,围绕提升道德素养建设学习型家庭。在此基础上,还探索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军营、学习型干部队伍、学习型班组等各类组织,使市民至少置身于一种学习组织之中,实现学有其所。

  --创设了开放的全民学习载体。逐步形成“学习日”制度、“新三学”(学电脑、学外语、学科技知识)和推广普通话、高层论坛、群众性读书活动、远程教育、社区学校等十大灵活、多样、适需的学习载体,为广大市民开放、自由、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新的载体。党政机关以“网上学习城”、“学习论坛”、中心组报告会为载体,各类企业以专项学习培训和岗位技术练兵等为载体,城市社区以“文化楼道”、“小巷论坛”、“谈心角”、“流动借书车”等载体,各个村镇以“农村科技文化超市”、“学习月”、“科技110热线”、“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为载体,许多民营企业设立“学习宣传员”组织员工创新经营理念,提高综合素质, “新市民夜校”为全市100万外来民工免费提供各类培训。

  --建立了有效的政策保障措施。出台了《关于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了四个机制。一是责任机制。明确党政一把手的示范责任和具体任务,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与“好班子”、文明创建等活动结合起来,组织考核评比,实施目标管理。二是约束机制。实行“领导干部学习积分制”,建立领导干部学习积分档案,逐步形成领导干部终身学习的绩效量化、奖优罚劣机制;明确将公务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作为年度考核、任职定级、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企业经营者推行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对劳动者实行就业准入制。三是激励机制。建立技能人才津贴和“首席员工”制,将技师职业资格与工资、岗位津贴相结合,鼓励将高层次培训作为人才的柔性奖励。四是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和各部门将学习经费列入当年预算,并设立全市学习奖励专项资金,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二、政策创新

  常州市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总体设想是:政府主导、教育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顶层设计制度机制,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形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尽最大可能为市民提供方便、灵活、开放、多样的终身学习机会,到2020年实现全体市民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全民学习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常州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一个制度。建立由教育、人社、民政等14个单位部门组成的终身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机制建立、理念宣传、资源整合、重点人群教育等开展工作。二是设立一个机构。市教育局设立终身教育处,专门负责推进全市终身教育工作。三是举办一个网站。依托电大远程教育优势,建立“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站,开展包括课程选择、在线学习、学员管理、学时记载、学分统计等“一站式”学习服务,迄今浏览人数已超过10万人。四是成立一个组织。市政府成立全市推进终身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其他24个相关部委办局负责人为成员,进一步加强对全市终身教育的统筹指导。五是建立一张卡片。目前,常州正在探索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卡”,使其具有学习情况记录、学习消费、学习奖励、学习统计等功能,并拟与“市民卡”整合使用。六是举办一所“大学”。依托市电大成立全省首家市社区大学,作为全市终身教育研究中心、指导中心和信息中心,正拟与台湾文化大学结成友好学校。

  --变革学校教育。重视国民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学校中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一是实施学校主动发展计划,改变学校办学理念,把培养终身学习者作为学校教育己任。第二,实施课程改革、开展“减负增效”,改革学校育人模式和评价标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可能。第三,以常州高职园区为龙头,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生涯规划、创新大赛为抓手,变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开门办学,为广大市民提供学习选择。

  --发展社区教育。2009年成立江苏省首家社区大学,负责统筹、指导全市社区教育工作,陆续开发社区教育面授课程300门、社区教育电视课程200讲、社区教育网络视频课程1万多讲。积极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健全社区教育体系:纵向做到层层推进,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市级社区大学、县(区)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村)社区学校四级网络,同时出台社区教育机构建设标准,政府对符合标准的社区教育机构实行以奖代补;横向做到资源共享,依托常州工学院、常州刘国钧高职校等7所院校,成立了首批常州社区大学分校。各分校依据自身资源优势,结合专业和地域特点,向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教育服务。

  --引导社会参与。积极探索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措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出台《常州市非学历教育机构办学水平分等定级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社会办学机构办学条件、管理规范、办学效益和特色创新等方面的评估,规范办学行为,提高质量水平,扶持一批优质品牌。

  --打造学习品牌。通过建立和推广学习品牌,促使更多的市民走向课堂,点击鼠标,拿起书本,丰富自己的精彩人生。2004年常州创办了“龙城讲坛”,邀请名家就不同时期的热点焦点问题授课,每年组织开展上百场免费讲座,常州辖市(区)的“金沙大讲坛”、“濑江讲坛”、“武进讲坛”也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要我听课”正积极转变为“我要听课”。2006年以来,常州每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启动仪式,开设活动周专题网页等,宣传终身教育理念,强化终身学习意识,在全市营造“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因学习而受人尊重”等氛围。2009年,常州在全市推广开设“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主旨,已举办讲堂“500余个,举办各类讲座1万余场,受众超百万人次。(江苏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