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逃课到“淘”课


发布时间:2010-12-1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麦可思研究

      风靡的名校网课与尴尬的中国大学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早就说过,世界是平的。课堂也不例外。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拉开免费网络公开课程的序幕后,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以及财力丰厚的基金会陆续加入,如水滴汇成浪花,将“公开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运动推向正轨,并且一发不可收。分门别类的讲座录像、教学大纲、课堂笔记、题目汇总以及其他的课程相关材料大方地摆在各名校网站上,任人分享。麻省理工学院甚至在中国内地建立了镜像网站,把课程翻译成中文。
      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们卸下门锁,自然广受追捧;学习网络公开课程迅速成为汹涌而来的时尚飓风:有数据显示,麻省理工开放课程使用者中,43%为校外自学人士;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的校外资源使用者则占到69%。苹果公司2006年起开放的iTunes U(U代表University,即“大学”)学习频道将多所高校课程资料集中后,去年底即已突破1亿的下载量。在我国,“网课族”成为疾速扩大的群体,仅VeryCD U这一个网络资源频道,各热门课程的浏览量均达百万以上,并且“很大一部分使用者是在读大学生、研究生”。 一系列尴尬的问题由此而生——这些没有学分可拿的网课,为什么能在“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大学生中风靡?为什么这些名校仅通过网络,就能让清华、北大学生“曾经的优越感骤然间灰飞烟灭”?为什么我们的“精品课程”就达不到如此收效?
      观察麻省理工学院72岁的物理学教授瓦尔特?勒温(Walter H. G. Lewin)的课堂也许能给我们提供线索:这位身高188厘米,满头白发的教授,为了介绍钟摆的周期与吊挂物体的质量无关,曾躺在从天花板垂下的吊索上,让自己像钟摆一样摆荡。
      倾听来自“网课族”的声音无疑能够更直接地解答前述问题。一则报道中,一名中国大三学生说:“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习惯给定一个标准答案去界定正误,这样却习惯性地束缚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名校课堂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引导”式教育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而国内大部分课堂常常是老师单方面唱主角,“在学校,我们常常是‘被上课’的。”听网课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不为任何文凭和证书的学习”。
      如此看来,课程对学生主动思考的触发才是关键。正如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言,光是宣布一门课程是“精品”,还是不够的。“‘精品课程’是不是精品,应该由学生跟社会来评价。”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教授在当前最“火”的网课之一——《公正》上关于学习本质的论述,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提示:“一旦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环境,世界将不再一样??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你们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将把你们带向何方。如果我们至少做到了这点,如果理性的不安继续在折磨你,那么,我们就不是一无所获的。”

      名校卸防是为攻城略地? 对于公开教育资源的趋势,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威廉?博文说:“越来越多的大学,包括那些最顶尖的学校,正使用新技术让世界进入它们的‘辖区’,再也不可能紧锁‘大门’了。” “让世界进入辖区”几个字,难免牵动大学们敏感的神经——此言道出了名校们的“醉翁之意”。毕竟,打造这样一个公益性资源平台是耗资巨大的。如麻省理工学院每节公开课的制作费用约为2万美元,耶鲁大学每门课的视频录制要3到4万美元。尽管不否认名校们与社会共享、致力于形成学术监督等动机,但若仅以“义举”释义,似乎未免太过纯良。
      有上过“哈佛课堂”的中国学者指出,网络公开课程能让“哈佛通过展示自己最卓越的课堂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去报考它,耶鲁、MIT、所有美国常春藤大学都会那么想。”网课所扮演的角色,正如美国大学各门课程的第一节充满了自由市场竞争硝烟的“推销”(shopping)课——老师通过展现学术功底与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决定选择自己的课。 英美等国名校利用网络开放课程如此这般“攻城略地”,已大大俘获国内青年的认同和敬仰。眼下,日本的大学也宣布将其课堂视频上传网络。免费公开课程正在成为全球人才战略的全新战略手段。《广州日报》不无忧虑地指出,“国内高校是否会因此受到冲击?答案恐怕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