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职业教育 行业组织亟须话语权
发布时间:2010-11-25 信息来源: 人民政协报
【背景】
从2010年3月开始,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中国化工协会、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以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举办了中国职业教育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对话、中国职业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话、中国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对话、中国职业教育与汽车行业发展对话以及中国职业教育与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对话等5个对接对话活动。
通过举办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对话活动,为职业学校与企业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促进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密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为有关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1月12日,教育部职成司召集参与组织对话活动的行业协会负责人共同总结经验、探讨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措施。
行业对话:开启“破冰之旅”
时间是2010年10月11日,“中国职业教育与汽车行业发展高端对话”论坛在北京大兴区举行,来自全国117所中、高职职业院校、15家国内外整车集团、82家汽车零部件及后市场企业、23家国内外社团和NGO组织、43家中央和行业媒体共600余人莅会。为配合对话活动,论坛主办方还专门安排了200幅图片60块汽车文化系列展板、93台实体整车、37家厂商59个设备展位教学装备展、15家院校19个职业院校成果展、5家职教集团特装展等系列展览活动。
“参会企业和院校积极性很高,为了参加此次论坛,很多设备都是从外地调运。”在日前教育部职成司召开的行业对话总结会上,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晨透露。据悉,加上后续的教师说课大赛,此次论坛共持续4天,累计参会人员达到800余人。
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难怪有些参会的嘉宾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一次车展吗?”
而这仅是今年教育部开展职业教育与行业对话的一个缩影。
2010年,教育部开启了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对话之旅,足迹踏及江苏常州、辽宁大连、沈阳、北京及云南昆明,涵盖石油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械工业、汽车、有色金融等五大行业,对话论坛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院校四方共同参加,累计参会人次达2000余人,有媒体称之为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机制创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破冰之旅”。
正如原国家人事部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徐颂陶在汽车行业对话论坛上所言:“把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对接起来,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课题。它不仅指明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方向,同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
行业协会给力职业教育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40多万家社会中介组织,其中有6万多家行业协会。政府在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中除了强调行业的作用外,也重视了行业协会的作用,如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曾明确提出,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行业协会代表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过。 成立于1995年的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现有团体会员单位229家,其中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单位占2/3以上。 “作为国民经济的能源产业、原材料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石油化工行业有着占全国产业工人总数的6.5%的从业人员,总产值平均3.5年翻一番。十几年来行业需求持续拉动,职业教育化工技术类专业在校生规模快速发展。”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长任耀生给出了一组数字。 据任耀生介绍,开设化工技术类专业的院校由10年前的200多所增加到1000多所,全国职业教育(含中、高职)化工技术类专业在校生规模,从1999年的10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3万人。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在此过程中功不可没,十余年来,协会在坚持以保障化工行业人才需求、提高化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为重点,切实为企业、院校和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等方面尝试性地开展了很多工作。 相对年轻的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则在与职业教育融合过程中走得更远。 杨晨介绍说:“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我国的大型汽车企业多年前就与各地教委合作开展了技术教育计划,在人才、物力及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联合办学。” 据介绍,从2005年开始,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汽车人才论坛,分别以“汽车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新技术、新市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汽车教育的校企合作”、“政、企、学、研的合作机制”为主题。 2006年,该协会还启动了中国汽车人才培养工程,在专业建设咨询、职业资格认证、教材体系优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设备采购及高校使用管理咨询、教学及托管服务、就业咨询等7个方面与企业院校展开合作,目前,项目已覆盖21个省市、自治区,涉及1000余家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企业等。 行业协会依靠自身的优势参与职业教育,但是由于法律对行业协会权力规定的不明确,以及政府包揽过多,导致行业协会只能在体制外参与职业教育。 2010年,由教育部主导开启的行业对话活动,第一次把行业协会推到了职教前台。 对话之路,如何走得更远? 涉及5大行业的对话活动为正在大发展中的职业教育摇旗呐喊,可谓轰轰烈烈,赚足了人气和眼球,但是繁华落尽,行业与职业教育“亲密接触”之后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是前辙的复制?还是继续纵深? 在教育部的座谈会上,各协会负责人提到一个共同的词语就是“可持续”。 中国机械联合会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孙长庆一语中的:“举办论坛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人力和物力,资源利用、经费筹措缺乏机制保障,落实困难,单纯依靠大家的热情和激情,这样的对话难以持续。” 杨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家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接下来该怎么做,我们还是很茫然,行业组织的价值体现在做出行业标准和水准,这样才有公信力。行业组织和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院校和企业亟须行业组织提供指导和帮助,比如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提供行业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供需分析等等。现在是行业搭台、政府唱戏,实际上对话活动唱戏的主角应该是行业,而非政府。” 任耀生在座谈会发言时说:“对行业最为了解的还是行业组织,但是在审批、认证、评估等管理环节这些机构几乎完全没有话语权,脱离行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期徘徊在口号、文件和层出不穷的论坛里,收效甚微。” 孙长庆认为:“要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重要的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给予行业应有的话语权。” 杨晨告诉记者,到2020年,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达到9000万,目前只有4000多万从业人员,行业人才缺口很大。因此他建议,在此次对话之后成立教育部与汽车行业对接工作办公室和汽车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其他行业也应成立相应的行业指导委员会,为职业教育和行业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性指导。(解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