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新兴产业设置职教专业
发布时间:2010-10-02 信息来源: 作者:苑春鸣 来源:人民政协报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设好职教院校这个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和应用中心为平台,以“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领域所需的人力资本培养和储备为重点,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调整和完善专业设置。如从未来一段时间看,除我国现有的主要骨干产业外,必须重视对风、核、光伏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方面人才的培养,专业设置应该以职业群为基准,方向因需而变,围绕市场办学校,依托行业设专业,根据岗位定课程。按照核心技术课程模块、职业基础技能模块、职业技术训练模块、职业综合训练模块、职业实践能力模块等实施模块化教学。在专业建设中减少不必要的资源配置上的浪费,紧抓人才培养的主动权,以方向的灵活性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
第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如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中重视非正规教育的情况,大力推广开放办学、弹性学时等。既要重视低龄在校学生的职业教育,也要逐步重视30~45岁年龄段人群的职业培训和再教育。职教改革中,注意引入校企多元化投资办学,并在区域内部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纽带形成集团化运行模式,深化和完善逐渐形成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订单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象逐步由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拓展,实现人才全方位供给,共同推进区域经济、教育的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高度职业化发展。
第三,完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如以扩大兼职教师比例、规范职业教育者准入标准和考评体系、完善双师型人才资格认证、拓展师资培训基地等为重点,加大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锻炼。应该创造条件让职业教育的管理者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办学经验,鼓励学校之间、教师之间、校企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提高职业教育师资水平来迅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
第四,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在本科院校层面逐步扩大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以及重点项目所需的、应用导向型专业数量,吸引业界专家参与相关课程设置,提供实践教学和培训指导,根据行业需求增加招生人数,提高应用型、高技能职业或专业生的比例,适当减少研究型专业和院校数量,改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