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交院:识战略铸金牌 一带一路谋新篇
——访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怡民
发布时间:2016-09-26 信息来源: 《中国交通报》
日前,《交通运输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规划实施方案(送审稿)》审议通过,方案强调了交通运输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要扎实推进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的实施。浙江省委省委政府明确提出要推动浙江高校走出去,与沿线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推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作为全国骨干高职院校、浙江交通专业人才的孵化基地的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交院”),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在教育体制模式改革、科研实践、师资队伍提升、培养环境优化上均走在前列。对此,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怡民给予解读和诠释。
对接前沿 特色专业铸金品牌
“专业建设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之一,在继续发挥优势专业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把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王怡民认为在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发展等国家及地方战略的背景下,学校应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为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储备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学校将重点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港口与航运等相关专业,建成3-4个一流水平的品牌专业。
道路桥梁一直是王怡民引以为傲的品牌专业,作为学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在学校“三层次一网络”校企合作组织框架下,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紧密合作,四方联动,共同成立了路桥类产学研联合体;并建成浙江首个古桥文化研究中心,为浙江古桥保护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为省内大批有志于古桥研究的专家、学者搭建一个交流与提高的平台,另一方面成为学生专业教育、文化教育、德育教育实践基地。
王怡民说,路桥类专业要在保住其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领军前沿,使其成为不断升级的“金品牌”,通过采用国际标准教学、营造逼真虚拟教学环境等手段不断提升;此外,浙江交院还将打造“银品牌”:服务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重点扶持航空、轨道交通类专业,建成4-5个优势专业;适应《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交通”的需要,重点培育智慧交通、新能源、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专业,建成2-3个特色专业。对国际新战略背景的出现,王怡民已经做好了准备。
携手企业 走出国内赢先机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规划,浙江交院在助力交通行业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王怡民要求,学校不仅要提高自身建设,在引进来的同时也要走出去,通过国际班的开设,培养国内外企业建设人才,从而共同进步。
对于开设国际班,王怡民早就有这个打算,这得益于学校多年来不断探索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通过校企共同搭建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平台,形成“三层次一网络”体系,为浙江交院提供了产学互融、拓展领域的天地。此外,学校拥有集“认识、训练、强化、模拟、仿真”理实一体化的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践场所,成为浙江交院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找到走出去的机会,一方面王怡民院长计划与国外有着密切合作的知名企业沟通,希望能够携手一起走出国内;另一方面也在做好教师和课程准备,教师上课和教材逐步实现全面中英双语。下一步,浙江交院将以工程建设为载体,向国外输送专业教学、师资力量和设备,同时也在科技服务等其它方面和国外相关单位开展合作,让浙江交院走出国内,走向世界。
学生为本 创新模式最优教育
职业教育肩负着“人人皆可成才”的重要使命,随着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的逐步启动,浙江交院要领军前沿还要创新培养模式。王怡民表示,浙江交院将要启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在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师资队伍、优化培养环境等方面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
王怡民多次提到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的核心就是关注学生的需求,强调将学生设置为整个教育中的核心,通过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创建优质课堂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中的积极主导者;通过人文艺术、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法制意识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步跟进。
师资队伍作为学校的核心元素,同样也要不断提升,王怡民要求教师执教能力和实践能力需同步提升,形成“亦教亦工,亦工亦教”的专兼结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以“优化专业结构,深化内涵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出台了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和制度,推进和实施师德师风提高计划、青蓝工程等八项行动计划,打造强大的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