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是校企无缝对接的粘和剂


发布时间:2015-05-1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校企合作的难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搭建起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找准校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最大特点是“利他”,不是想着从企业捞什么利益,而是想方设法为企业做好服务,企业自然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资源、资本驱动为主,向以技术、知识、人才为主的转型发展阶段,加快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已是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国家战略需要。近年来,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的顶层设计下,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共识,江苏省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也不断在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和创新,并走出一条校企无缝对接打造企业学院的新路子。

    校企合作的难点是什么

    长期以来,构建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但校企“两张皮”的现象,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普遍遭遇的瓶颈,深层次原因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因此,校企合作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搭建起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找准校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苏州工业职院的校企合作,最大的特点是“利他”,不是想着从企业捞什么利益,而是想方设法为企业做好服务,让企业觉得有利可图。开展校企合作初期,学校也是抱着“企业能为我做什么”的态度,但合作效果并不理想。在后来的校企合作中,学校践行“我在乎你”的学院精神,与时俱进,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时转变观念,变“企业能为我做什么”为“我能为企业做什么”。现在,企业都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校企合作理念如何落地

    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高职院校既是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这样的校企合作,学校负担过重,而且关系不稳定,难以持久。如何使校企合作落地生根并且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开放办学促进校企合作。

    为此,苏州工业职院坚持利益共担、资源开放,在成立“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理事会的基础上,2013年年底与常务理事单位苏州创元(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创元学院”,这其实就是“企业学院”的雏形。由企业派高管担任院长,学校分管院长担任副院长,在学院设创元办公室,每周企业派人与学院相关系部专业教师洽谈,形成创元与学校、企业与院系的定期研讨机制,集团部门与校企合作处的每周联合办公机制,创元学院信息互通机制。这样一来,也就理清了创元学院内部的管理机制。

    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做什么。成立订单班、冠名班等,为企业量身培养适用人才,将企业的用人需求提前介入到一年级。目前,学校与创元集团旗下公司成立了6个订单班(冠名班)、1个二级学院,近160名学生实行定向培养,学生进校就是企业“准员工”。同时,针对企业培养周期长的岗位,比如轴承技术控制、酒店管理等,与企业试点现代学徒制培养。

    行业前瞻性产品开发不足,新产品研发困难,一直是企业发展的软肋,而高校的科研成果却找不到市场,成果难以转化。为破解这一矛盾,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校企建立了人员互派互聘机制,学校150名高级职称人员组成企业的兼职科研团队,创元集团55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兼职兼课教师库,双方科研合作项目达20多项。

    企业教师学生三元主体

    职业院校要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就要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就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围绕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而要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关键是要有一批专业强、技术精,上得课堂、下得企业的“双师型”教师。

    由于企业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苏州工业职院创新实施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政行校联袂、师生企联合、教研用联动、学做创连贯”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企业、教师、学生就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

    为调动教师推进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在2013年实施校企合作工程,将校企合作项目化。明确学校领导牵头联系10个重点企业、地标企业,9个系(院)紧密联系100家合作企业,每名教师至少联系两家企业,并出台校企合作绩效考核办法,将校企合作与教师的年终考核挂钩。目前,学校已与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建成高效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1家、动态校外实训基地477个,其中包括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两个省级实训基地。

    同时,学校在企业建立了19个教师企业实践站,专业教师每5年要到企业锻炼5个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的职业化、工程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已占到教师总数的89%以上。

    企业学院落脚点在哪里

    在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下,不少企业表示,现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一抓一大把,进了企业派不上大用场,但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却很难招到。因此,打造企业学院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首先是摒弃传统教育,变革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推出一揽子配套举措:推行导师制,从学生进校门起,给予学业、就业和职业能力指导;实行教室、实训室、创新室和识岗、习岗、顶岗的产教融合职业人才培养;试点推行完全学分制,学生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可转专业。

    其次是注重文化育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文化人。围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打造了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等5个素质教育平台。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进班级和“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建立吴文化类、科技创新与创业类、文艺类、时尚体育类学生社团131个,鼓励每个学生担任一个班干部、参加一个社团、组织一个活动、培养一个特长;每年拿出50万元作为扶持基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职业教育肩负着把人口优势转化成人口红利的重任。除了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还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关键在于教师。为此,学校对教师进行“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教育,通过爱文化的校园浸润,学生终将会爱自己、爱父母、爱学校,爱中国共产党、爱国家、爱民族。

    (作者:苏益南系江苏省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