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志坚

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促使我不断前行


发布时间:2014-11-2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

   张志坚,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工学硕士、研究员。历任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海南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就业局)副局长;海南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各类省级科研课题6项,参与国家教育部重点规划科研课题1项,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主持的课题和撰写的编著、论文曾多次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

  张志坚是一位让人感觉特别亲切温和的人。进入他办公室时,他正在伏案工作,看到我们进来后,急忙起身,笑脸相迎。在随和的言谈间,他又蕴藏着一种言简干练,让人在不知不觉间,浸入其中。就在这种氛围下,访谈进行了3个多小时。在这3个小时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他对学校的热爱,感受到他如同谈论自己孩子一样,谈论学校的一点一滴。他说,他从组织部门出来,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个“失分”的选择。经过这么多年,再次回顾,他自己回答——这是他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步。因为,在这里他看到了自己事业所在、看到了希望。这些希望融合在学校的发展中,凝结在每个学生的笑脸上。

  记者:张书记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来到学院,我们被学院优美的景色深深吸引。但是,我听说,在您2008年刚来学院出任党委书记时,学院只有两栋教学楼,如同一个废弃的工地,可在校生却有8000多人,教师待遇也很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大的怨言。当时状况确实如此吗?

  张志坚:感谢杂志对我院的关注。海南经贸职院创建于1985年,在国家高职示范院校里面算是一个新兵。2008年我初到学校,的确面临诸多困难。首先,硬件建设跟不上。由于资金原因,当时除了两栋教学楼完工外,其他如学校道路、图书馆、专家楼、体育馆、教师公寓等都是“半拉子工程”,有的已经停工一年以上。其次在软件方面,学院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够规范,教学科研成果少,教职员工待遇低,老师学生意见大,学校办学处于一种非常艰难的状态。当时学院领导班子刚刚配齐,我和黄景贵院长同时到任,面对这种状况,压力很大。

  当时,领导班子集体开会讨论时,我说,我们现在做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面对的是8000多双师生期盼的眼睛,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讲一句,办学是最需要讲良心的工作,我们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我就是凭着这样一种非常质朴的责任心带领学校发展进步的。

  记者:那么在当时,您带领学院都做了哪些工作?确定了哪些发展思路?

  张志坚:首先第一项工作是把脉搏,找病根。对当时学院领导班子来讲,首要的问题就是找病灶、找方向、找突破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我亲自带队下,学院专门组织成立了调研团队,深入到师生中、家长中、合作企业中,搞调研、摸家底、排情况、找方向。经过细致调研,最终学院确定了凝心聚力,软硬件建设齐抓并进,内涵发展的道路。

  在调研基础上,我们狠抓了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等几方面工作,其中硬件建设是重点。当时,学院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与之相对应的硬件建设却有很大欠缺。最困难期间,上课都无法充裕安排,只好从早排到晚,教师学生都啧有烦言。而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原因,整个学校建设停滞不前,每天都有建筑公司的人员来找我,要钱、要停工费。当时为推进学校建设,我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安抚建筑公司、跑政府、跑银行、跑上级主管单位,有人戏谑我说:“别人都在积累资源,你现在是拼命的消耗过去的资源。”但是这种“消耗”是值得的,很快在省市的支持下,学院所有建设项目全部启动,至2010年硬件建设基本完成,学院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开始步入内涵发展、质量建设阶段,这为学院进入示范校建设行列创造了条件。

  在狠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对学院发展来讲,硬件是基础、师资是关键。而抓好师资队伍建设首要一点是凝聚人心。做到这一点靠什么?我们认为第一是事业。一定要让教师感受到学校良好的发展前景。学院紧紧围绕“一所高职院校如何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展开解放思想大讨论,凝聚教职员工共识,最终确定了“面向市场需求,突出经贸特色,培养合格人才”办学理念,确立了“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突出职教、强化技能,培育特色、打造品牌”的办学指导思想。期间我们明确提出了“保持适度规模,坚持内涵发展,注重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通过这一措施,将学校的办学思路变成了广大教师的共同信念。第二是情感,作为学院领导,给予教师最好的情感就是信任,让他们能够放手做事、大胆做事。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放心做事,其他的我们来做”;一直强调学院领导一定要准确定位,把好方向、定好制度、做好保障,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他们创造做事的环境,不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否则就办不好学校。第三是待遇。要让教师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我们校训是“笃学砺能,知行合一”。笃学砺能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千锤百炼的拼搏精神;知行合一强调的是奉献担当精神和求是创新精神。奉献是学校特别强调的品质,广大教职工也展现了这一品质。例如,在示范院校申报期间,许多教职员工放弃了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时间,夜以继日、任劳任怨、不畏艰苦的工作,为学院发展做出了无私奉献。但是片面强调奉献,教师付出无法得到对等的回报,也是无法持续的。因此,学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生活待遇和福利水平,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院改革发展的好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例如,我们与省市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为教职员工提供价格较为低廉的“福利房”,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利用学校领导的社会关系,解决教师子女入学问题;通过绩效工资等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目前学校教师收入居海南高职院校前列),等等。让教职员工真切感受到在海南经贸职院有事可为、凡事能为,其为所值。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公平、公正、畅通的教师职业上升渠道,以及专业发展培训激励机制等,这些都对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这么多年,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学院没有一名教师跳槽到其他高校,相反却吸引了省内其他17所高校的众多优秀教师进入学院。

  然后,就是专业建设。2008年来到学院时,学校在校生已经达到8000人的规模,而与之对应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水平跟不上。当时我有一个预判就是在未来5~10年,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变化,高职院校必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在这一判断下,我认为保证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内涵发展、质量优先的道路。因此,我们确定了“保持适度规模,坚持质量优先”发展思路。这其中,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核心。我们重点构建了“三双一突出”人才培养体系。“三双一突出”是指“双主体、双课堂、双导师”,即“发挥学校与企业两个办学主体的作用,将校内常规教学实训和企业经营实践作为主要课堂,以校内专业指导教师与校外实习实训老师为导师”,全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顺利实施这一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在实践层面探索构建了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校企风险共担机制,以及“政校企外”理事会等保障措施。其基本的思路是:第一,寻找校企利益切合点,形成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难,关键是双方难以找到利益的结合点,实现双赢。基于此,学院在推动校企合作时,十分重视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学院主要任务是为企业输送高素质职业人才,提供培训服务、技术支持等,企业主要是吸纳学院毕业生、提供实训实习基地、参与教学方案制定等。因此我们从此入手,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展开合作。目前,海南最好的五星级酒店都有我院毕业生,这些酒店当中许多都有学院“驻店班”,这为长期合作打下了基础。第二,加强校企制度建设,形成风险共担机制。从2010年开始,我们针对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训、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委托学校培训员工等校企合作的重要事项,出台相关制度,明确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同时,积极协调,促使政府职能部门尽早建立职业教育返税制度,把企业接受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挂职、学生实习以及吸纳毕业生就业等作为享受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使双方的合作更加紧密。第三,建立“政校企外”理事会,通过建立吸纳政府、学校、企业与境外教育团体参加的合作办学理事会,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校企合作走向深化。

  以上就是我们在前几年做的一些主要工作和思路。

  记者:谢谢您前面的总结,那么在后示范建设期间,学院下一步工作主要方向是哪里?

  张志坚:我们要做的第一项工作是就是建立完善专业预警制度,使我们的专业设置更好地符合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重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真正发挥骨干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支撑作用。专业建设不仅要有建立机制还要有退出机制。学院在骨干院校建设甫一结束就研究出台了《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的意见》,根据当年招生报到率、新生报到率下滑幅度、当年毕业生就业率三个标准确定黄色、橙色、红色三个等级。若当年招生报到率低于25%、新生报到率连续两年或三年下滑累计达到65%、当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将确定为红色预警等级,该专业下年度的招生资格将被停止。事实表明,该制度的出台,有效破解了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的难题,使得学院办学更加贴近市场,大大提高了学院的“就业竞争力”,因此,2013年学院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称号。

  其次,学院将继续紧紧抓住质量建设这一龙头,强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工作,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4年,学院将全面启动人才培养调研工作,要求每个系每年要选择一到两个专业,制定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社会,深入企业,深入毕业生,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我们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着重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紧随其后的是,推进课程改革,首先从一个系一个学期三门课开始试点,要求每门课都要成立课程改革小组,制订方案,抓好实施,实施结束要形成研究报告,为全面推广提供借鉴,着重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在试点基础上,2015年全面铺开新一轮教学改革。

  第三,强化文化建设。文化是学院持续发展的核心,一所没有其独有文化的学校就像是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即使外表再光鲜也无法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提出“培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经贸特质校园文化”发展目标,深入推动“企业家精神”校本化,开创了“三企(企业、企业家、企业文化)进校”文化育人建设模式,主编出版了专著《职业自觉:德育机制创新与职业素质提升》,并专门成立了文化育人和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对学院的校园文化景观、文化活动等进行全面的规划建设。

  目前来看,文化建设卓有成效。一是形成“笃学砺能,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勤于学、敢争先,讲奉献、求真理,已经成为广大教职员工的共识。二是企业文化深入到学校各个方面。在“三企进校”的带动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在校园,企业家的身影随处可见;在课堂,企业兼职教师和教材成为重要内容;课余时间,“校外职业发展导师”会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困惑解难答疑,真正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质。三是区域文化特色形成,勇担促进区域发展重任成为广大师生共识。区域文化是高职学院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本区域学生有天生的亲和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本土的热爱,还能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学院在学生活动中加入地域文化元素,扶持组建体现地域文化的学生社团,琼剧社、琼语社、黎舞协会等,增加了海南历史文化名人、民风民情、特色饮食文化、黎族苗族文化、海洋文化、侨乡文化等专题性选修课内容,通过校徽设计、建筑物造型、主教学楼墙壁雕塑、校园热带植物种植等为广大学生呈现彰显海南文化魅力的地方标志性文化景观。这些措施促进了师生热爱海南、服务海南意识,有力地推进了学院服务海南的能力。从2011年开始,学院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主要发展的八大产业和着力培育的十大旅游产品建设需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陆续建成海南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海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研究基地、海南省商务培训中心、国家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等。通过多种措施,努力打造国际旅游岛建设人才培育基地、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基地和海南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基地。

  按照近期党委会通过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方案,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以期在思政课中更多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和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深入研究、系统设计校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丰富校园文化积淀,加强文化环境育人,树立学院社会形象。探索、凝练学院大学精神,确立学院长远文化精神追求,为学院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记者:听了您精彩的讲述,我们对学院未来发展有了更大期待。回顾六年历程,在您的带领下,学院实现了跨越发展,成绩斐然。作为学院主要领导,从个人角度讲,您认为最值得总结的经验是什么?

  张志坚:首先是责任心。在当前管理体制下,一所学校发展的好坏,学院领导负有主要的责任。带领一所学校快速发展也许很难,但是毁掉一个学校却可能很容易。因此,责任心是首要的。我来到学院后,为学院发展四处奔走,被人戏谑“过度消耗自身资源”,就是出于最质朴的责任心——我们做的是一件最需要良心的工作,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如果说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那么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就担负着万名学生的未来。就是这种“压力”和责任在促使我不断前行。

  第二,能力。作为学院领导,科学管理和决策能力必不可少,学院领导必须具备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下,准确把握正确的决策方向,以及相应的科学管理的能力。这里我重点强调在工作方法上,应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因为,群众是最了解情况的,我们所做的重大决策,其前期都会经过调研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要了解实情,倾听呼声,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因此,学院在海南高校中首创并逐步完善了师生的投诉反馈与解决机制,使其成为广大师生员工利益诉求的有效途径,并将各项决策公开化,让学院管理工作自觉接受全院师生监督、接受社会监督和网络媒体监督。

  此外,作为职业院校领导一项重要能力是整合资源的能力或者称为协调能力。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其与外部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关起门来办学只有死路一条。在当前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的状况下,学院领导的协调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成为教育家,还要成为是企业家、外交家,要主动走出去交朋友,为学院发展争取资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维护好学院班子的团结。作为学院党委书记,我认为,带领学院发展,班子是核心,队伍是关键,维护好班子的团结至关重要。这些年,学院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与领导班子集体团结拼搏、改革创新,富有战斗力密不可分。我们一直强调学院领导班子特别是书记和院长要身体力行,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建立健全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要坚持“三重一公开”,凡涉及师生利益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重大项目实施,都必须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尽最大限度的向广大师生员工公开校务。在我和黄景贵院长的带头下,整个学校领导班子都能全副身心投入到学院发展中。这是学院能够取得跨越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记者:好的,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本刊记者 车明朝 特约记者 童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