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栾永斌

永葆创业精神 矢志内涵建设


发布时间:2014-10-3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

    栾永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历任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副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后勤办公室主任、大连玻璃集团副总经理、大连 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近年来,主编教材、出版论著6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和项目10余项。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上立足大连、辐射东北,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在我们采访该院院长栾永斌时,他对学院的办学成绩却不愿多谈,说这都是以往的事了。他的兴奋点始终在学院的“后示范”建设上,强调要把示范校的光环和标签都拿下来,以创业的心态不断推进学院的内涵建设。实际上,该院对“后示范”建设的思考和探索并非始于今日,而是在2010年底示范校验收结束之时就开始了。采访中,栾永斌的这段话堪称经典:“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后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体现特色,提升品质,是我们学院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做好做足,做出水平,是我们高举校企合作这面大旗的最鲜明体现。我们只有在治学方略、办学理念、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制度创新等方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才能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大连职院人的贡献。”

  关于“后示范”建设的理念思考

  记者: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首批骨干校已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现在各地都在思考“后示范”建设的相关问题。您对此有什么考虑?

  栾永斌:学院的示范校建设在2010年通过国家验收。3年建设的艰辛历程已成为过去,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是下一步怎么走?“后示范”建设应该怎么做?结合学院的办学实际来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有3个关键词是必须强调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创业”。回顾学院十几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我觉得最能体

  现我们以职业教育办学实践,我觉得最能体现我们以往工作和目前面临“后示范”

  阶段的精神状态,就是“创业”两个字。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很快,我们不断面临新的情况,需要突破一个又一个瓶颈。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守业,始终要把每个阶段的工作都当做一个新的事业,这表现着一种精神,也就是创业精神,需要用这种精神聚集学校全体同志改革创新的动力,大家齐心协力地克服困难,一个一个阶段地做好工作。回顾学院的办学历史,1999年学院转制到通过辽宁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我们第一次创业阶段。我们用7年时间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通过评估,学院的办学理念得到提升,教育教学得以规范,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之后,是我们第二次创业阶段。按照国家关于示范校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全校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地开展各项建设工作。3年下来,高质量完成了以7个重点专业为核心、15个专业共同发展的优势专业群建设任务和2个平台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这个过程虽然很辛苦,但真正更新了全体教师的职教理念,创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大幅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2010年示范校验收通过后,正值“十二五”规划开始,我们将验收通过作为第三次创业的起点,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创业心态来开展“后示范”建设。

  第二个关键词是“内涵”。尽管经过示范校建设,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内涵建设有了很大进步,但还远远不够。高举内涵建设的旗帜,对于巩固示范校建设成果和现在的“后示范”建设,刚好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后示范”阶段加强内涵建设,应该有什么目标?我认为一是办学出特色,二是发展成强校。一个特,一个强,实际上表明了“后示范”阶段要真正转到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上来,学院的全部工作,都要以提升内涵为中心,以此作为第三次创业的建设目标。

  第三个关键词是“责任”。我们对职业教育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责任感应该是我们职教工作者的一种基本心态。作为国家示范校,学院必须有敢为人先的决心、先行先试的勇气,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在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做出自身的贡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示范”时期学院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作为大连市政府直属的唯一一所公办高职院校,学院必须更好地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全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我们的这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就由此生发。

  “后示范”建设的治学方略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用了“治学方略”的提法,表明贵院对“后示范”建设不仅有理念,还具体化为操作措施了。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栾永斌:关于“后示范”建设,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强校”的战略目标,务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教研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办学条件的显著提升;务求在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等国家级教学成果上、在“引厂入校”等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上、在标志性重大科技研发成果上、在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上、在学院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

  我们找准了“后示范”建设时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质量,积极推进发展由“外延”向“内涵”转变,以“第三次创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创造性地推动自身科学发展新跨越。学院实施了“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赋予其与“示范校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涵建设的主要载体,着力推进5个转变:

  第一,专业建设由“示范带动”向“标准引领”转变。示范校建设期,学院重点建设7个专业,并形成以7个重点专业为核心、15个专业共同发展的优势专业群。这一专业建设思路,尽管极大地增强了优势专业的实力,但普适性欠缺,某种程度上甚至造成了其他专业与重点专业实力差距扩大。

  “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要求打破以重点专业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格局,给予所有专业同等的建设条件,将重点转向制定专业建设规范与标准,以引领各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专业建设规范与标准源于行业规范和企业用人标准,有利于专业建设更加贴近行业企业需求,行业企业标准的引入,促使各个专业将素质教育纳入专业建设标准,从而一改“重能力轻素质”的局面,“素质”与“能力”一并成为人才培养的“双核”。学校还实施“专业申报论证制”、“专业建设注册制”、“专业发展评审制”、“专业调整注销制”,确保专业建设科学性。第二,教学模式由“三明治”式向“比萨”式转变。所谓“三明治”式教学模式,是指“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过程,相比于传统的“理实分设”教学,无疑向“理实一体”迈进了一大步,强化了理论及实践教学效果。但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达成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理论对实践的具体指导也打了折扣。“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要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必须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育过程生产化”和“生产过程教育化”,这就建立了“比萨”式教学模式导向。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模式要求理论与实践完全融为一体。

  第三,课程建设重点由“基础资源”向“数字化资源”转变。多年来,学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4334”课程开发模式的运行,取得了一系列课改成果。但这些成果以“基础资源”的形式存在,虽对本门课程起到促进作用,但无法得到共享,利用率较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要求利用2~3年,每年重点建设200~300门课程基础资源,在强化“基础资源”建设基础上,深化课程建设内涵,促进“基础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并纳入教学资源库。这将使得优质课程资源得以共享,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同时利于教学资源的积累。

  第四,校企合作由“平面”向“立体”转变。上一阶段学院的校企合作以“百花齐放”的订单班为主要特征和“亮点”,涉及更深层次的如“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项目还属个例。如果每个校企合作关系都以直线表示,那么代表各类订单班的直线构成了一个平面,广度很好,但缺乏深度。

  “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引领下的校企合作,涉及课程开发、培训项目整体引进、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文化融合以及订单培养等内容,在原有广度的基础上,以多个层面构成具有深度的“立体”,更好地体现了校企“共定教学方案,共育订单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的校企合作内涵。学院已全面实施校企合作“一十百千”计划,要求3年内,每个专业捆绑1个企业,实现深度融合;每个二级学院与10家以上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深层次合作;每个二级学院与100家以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质性合作;学院合作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

  第五,师资培养重点由“职教理论”向“职教能力”转变。职业教育虽然不是新生事物,但其在我国飞速发展却是在近10年特别是国家开展示范校建设以来。面对职教“头脑风暴”来袭,转变理念成为学院上一阶段师资培养的重点。通过坚持不懈的境内外理论培训,学院教师已普遍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较为超前的职教理念。随着“质量”成为发展的关键因素,将教师的先进职教理念转化为实际的“知教、执教、治教”能力愈发重要和紧迫。“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将师资队伍的“职教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学院要求每位教师必须积极参与专业、课程等建设项目,通过系统的项目实施,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与职教能力的普遍提高,并在此基础上遴选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进行重点培养,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以系统项目实施方式推进内涵建设

  记者:“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确实是学院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请您再简要介绍一下该工程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栾永斌:示范校验收通过后,我们经过一年的论证和设计,于2012年启动了“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该工程包括6方面的项目建设,建设内容分别是:

  其一,专业标准建设:以二级学院为主体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的组织和指导机构,形成完善的专业调研与论证制度;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各学院积极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研究;根据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企业与岗位的能力要求,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其二,课程教学基本资源建设: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的精神及逐步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需要,实施课程教学基本资源建设项目。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演示文稿(选做)、重点难点指导、作业、成绩考核和参考资料目录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其三,教材建设:为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提高学校教材建设水平,在实施课程教学基本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建设项目。

  其四,课程数字资源建设:在课程建设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深化课程建设内涵,加大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力度,建设一批课程基本资源的网络教学课件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

  其五,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遴选建设一批结构合理、技能互补、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有政府和企业广泛参与的,具有较高执教能力、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遴选并培养一批职业道德高尚、学术造诣深厚、专业能力突出、思维超前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其六,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各种管理与考核标准,开展教学管理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素质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立、小学期制的试行、教学管理文件规范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立项研究与实施。

  为切实做好该工程的组织实施,学院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加强项目建设的领导与规划决策,检查监测实施进度和竣工验收。对应工程实施的6大方面,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6个项目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项目建设的方案制定、过程管理、资金管理、检查监测和项目验收等工作。

  工程实施覆盖全部12个二级学院、3个教学部和52个专业。学院安排了近千万资金,每个经批准立项的项目都有实施经费,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学院出台“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实施项目管理。以项目建设单位为主体开展项目建设,并强化项目过程管理。各项目建设管理委员会对各建设项目和建设任务给予过程指导、提供服务、监督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目前,学院已完成52个专业标准项目、188个课程教学基本资源项目、23个课程数字资源项目、17个教材建设项目、6个教育教学创新项目的建设工作,遴选了专业(公共基础课课程)带头人11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优秀专业教学团队3支、教学名师9人。学院有26本教材获得““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立项;教师近2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2个、银奖4个、铜奖3个;2013年,1个大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落户学院。

  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

  记者:您在办学中最感到困惑、最需要国家和省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栾永斌:我们在办学中已经习惯了遇到问题首先立足于自己解决。但好些问题涉及基本制度或省市的协调决策,不是学院层面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国家和省市来考虑了。

  一是加快有关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办学机制体制创新过程中,明确双主体(多主体)办学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等问题。另一方面理顺和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出台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和规定,如职业准入制度,技能型人才的地位、待遇、职称晋级、职业发展等方面规定。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的良好环境。

  二是完善国家层面有关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指导和规范职业教育的办学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加强职业教育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建设,如高职院校的建设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教学标准、“双师型”师资标准等,提高内涵建设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真正办好国家提出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

  记者:谢谢栾院长接受本刊的采访。(本刊记者 赵伟 特约记者 耿洁 宁锐)

  注:特约记者宁锐为教育部职成司副处长;特约记者耿洁为天津教科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