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方明

发挥示范作用 做好中国石化职教的长子


发布时间:2014-07-2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

       张方明,男,汉族,1958年1月生,甘肃临洮人。1974年插队,1982年甘肃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清华大学社科系研究生班毕业。历任甘肃农业大学团委书记、政工处长、总务处长、宣传(统战) 部部长、党政办公室主任等职务。现任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二级教授、甘肃省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甘农大区域经济学硕士生导师,甘肃省第十一次、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甘肃省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先后荣获省五四青年奖章、全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省青年教师成才奖、全国首届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全国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等荣誉称号。现兼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甘肃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甘肃省物流协会副会长,甘肃省桥牌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大中专院校桥协主席。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其前身是石油化工行业鼎鼎有名.立下赫赫战功的兰州石油学校和兰州化工学校。建校57年,学院为石油化工等行业培养了8万多名一线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铁人”王进喜就是学院校友之一。学院亦被称为中国石油教育、化工教育的长子。2009年,学院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成为全国首批、甘肃省第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1月25日,我们对学院院长张方明进行了访谈,畅谈了学院的发展理念、办学举措。

  记者:张院长您好,感谢您能够接受杂志的采访。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中国石油职业教育、化工职业教育的长子。这是其他学校难以媲美的历史积淀。近年来,学院发展速度更趋加快,培养的人才受到企业的热烈欢迎,可否请您谈一下学院在实现更高质量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张方明:我们一直强调“理念引领未来”,理念是指导思想的核心,没有正确的发展理念,学院发展就是盲人骑瞎马,就会走上歧路。同时,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就是在理念的层面上怎么把理念具体化。

  2001年,我们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首要解决的就是发展理念问题。学院根据新的形势,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观点,即由长期的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转变,由石化行业全包办学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办学转变。

  2002年,我们明确提出了“遵循规律,追求特色,产教结合,突出技能,适应市场”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学生第一,教学为中心,以敬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立足点”的治校原则,学院走出 “等、靠、要”的怪圈,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像办企业一样“经营学校”,把学院的生存和发展融于市场之中。同时,我们以负面清单的形式确定了“不求大、不求高、不求全”和“以小见大、以精见强”的发展战略。

  “不求大”就是办学规模控制在万人左右,并以此规划学院的建设和资源配置;“不求高”就是安于其位,精心打造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不求全”就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自己的强项,在专业特色、教学特色和管理特色上下功夫。按照这一思想,对学院重新进行了科学定位,明确了学院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专业特色、人才规格、服务面向和奋斗目标。

  2005年,我们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在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办学特色、管理水平、校园文化等方面着力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2007年,示范性建设之初,我们又提出了“根植石化行业,传承铁人文化;培训服务前移,人才培养延伸”的示范性建设理念,为我院的示范性建设指明了方向。学院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后,一方面着力抓示范性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通过多种方式在省内外推广学院的办学经验,积极推动示范性院校辐射、引领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把学院建成“两个基地”(国内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等化工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行业、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岗位提升的重要培训基地);在学院形成“两个中心”(有特色的技术服务中心,西固社区学习服务中心)。这一系列办学思想的调整和确立,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保证了学院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记者: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呢?

  张方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院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植入专业教学、专业建设、课程设计等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将专业与职业融为一体,将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紧密联系,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工作实践凸显于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位置,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说,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学院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把握四点要素:一是要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目标,二是要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支撑,三是要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四是要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体,五是要以增进技术技能积累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坚持从“职业本位”出发,大力实施并完善“在岗提高”等多种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要的耦合度,积极探索为企业培养“特殊件”、“专用件”等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大力实施并完善“2+1”、“2.5+0.5”、“在岗提高型”等多种灵活的顶岗实习形式和“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加强培养”等多种形式的订单培养,增强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要的耦合度。先后建成了“数控技术”、“软件技术”两个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炼油技术”等4个国家示范性专业和“煤化工技术”等7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

  记者:回顾示范院校建设过程,您认为该项目最核心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张方明:我认为示范院校建设项目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愿景的高职院校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强化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对其他高职院校有所示范和借鉴。

  示范院校建设项目最重要的作用在于高职教育的创新。即通过创新来解决中国高职教育的矛盾和建设中国高职发展的领头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一项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系统性的质量工程。通过这项质量工程,高职院校的领导力得到了强化,服务社会的能力得以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示范效应得到了彰显。

  记者:听了您的讲述,许多观点让我们茅塞顿开。访谈前,与您的同事接触中,感觉您是一位很有魄力也是很有魅力的领导。在您担任院长的十多年间,您认为您最值得总结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张方明:感谢大家对我的称赞。这个问题我还是从学院的角度来阐述。我认为最值得总结的成功经验是坚持改革与创新、特色与品牌。

  改革与创新方面,我们在教学、内部管理以及人事分配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

  一是教学改革。首先紧紧围绕石化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进行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其次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要的耦合度;再次积极推动实施以“有效课堂”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定期举办说课竞赛、课堂教学竞赛、实践教学竞赛等活动,“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二是内部管理改革。大力实施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推行6S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学院的科学管理水平。

  三是机构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我们在省内高校率先提出并实施全员聘任管理,至今已进行了3轮;通过内部退养精减冗员,采用编外聘任、低职高聘等有效方式,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推行以减少层级为特征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同时严格控制非教学人员,十多年坚持不增加正式编制的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通过全面改革,学院探索并构建起了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应发展需要的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特色与品牌方面,我认为,特色就是生产力,品牌就是竞争力。追求特色,铸造品脾,是学院持久发展的大计。为此.学院党委提出了走“质量——特色——品牌”之路.着力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在专业建设上.已创建的11个省级以上示范(特色)专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重视和促进校企深度融合,院领导每年每人坚持跑数十家企业,寻求合作并推介学生。仅今年暑期我就走访了47家企业。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等企业为学院提供了154个稳定的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给学院捐赠了价值3 000多万元的实训仪器设备;同时学院也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校企共建了“对甲酚生产及应用技术研究所”等15个技术研发中心,承担完成了兰州石化“苯胺装置尾气治理方案研究”等50余项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院倡导用石化传统、“铁人”精神、诚信教育铸魂育人。学院从2004年率先在省内外高校中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和管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在品牌效应方面,学院的办学实践和创新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先后有数十家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对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及成果进行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院的化工类专业数达到16个,化工类在校生达到7 000多人,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高于省内最低线200分左右,明年(2014届)4 400名毕业生已经超过90%签约就业。十年间我们培养了张恒珍、曹晓桃两位党的十八大代表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学院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甘肃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甘肃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星级示范学校”’和“2009年中国十大最具特色高职院校”、“2010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获得是让我最为骄傲的。

  记者: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取得了跨越性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当前还有诸多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您可否从职业学院的角度谈下,当前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或需要跨越的障碍是什么?

  张方明:随着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建设项目任务的完成,示范性高职院校进入所谓“后示范性”发展时期。客观地说,示范性建设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关乎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所有问题。综合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态势,仍然面临着内涵建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职教育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但仍需下大力气攻坚克难的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难得的机遇,沉着应对严峻的挑战,关键取决于高职院校的办学视野和改革信念、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步伐。“后示范建设”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我们石化类高职院校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石化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有准人机制,在批准新专业时要考虑开设的要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石化行业属于高危行业,有特殊的行业准入要求,而目前国内有的高职院校的石化类专业设置与区域内石化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脱节,由于教学或实训条件较差,其培养的学生在多层次上不能够适应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有些高职院校的石化专业设置要么没有基本的教学条件支撑,要么是低水平的重复设置,一方面造成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另一方面造成已有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政府应结合行业标准,建立相应的准人机制,构建专业预警机制。政府还应发挥统筹协调功能,在综合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设置、调整专业。

  二是对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问题,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西部地区高职院校难以得到落实。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结合最为紧密,其人才培养因要面向生产一线,其实践操作与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训基地与实训设备,人才培养成本居高,政府的财政投入、有效的保障机制和地方产业的兴衰都极大地影响着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制定拨款标准,分类指导,一校一策,根据培养成本,按学校类型、专业不同,分档次给予补助,引导职业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三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良性的社会舆论导向尚未形成。比如“学而优则仕”、“重学历轻技能”、“重仕轻工”等现象的存在。另外,我省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规模、企业管理体制以及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等各方面与发达地区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形成制约。因此,政府要花大力气来转变社会的价值导向,逐步改变某些制度设计,反映在高等教育中,就是以学科型教育为主导,对学历、学位的极度崇拜和盲目追求,造成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同时,我们还要改变社会上用人单位长期形成的求高、求名的人才高消费观,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等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

  记者: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杂志的采访,感谢您热情洋溢的谈话。衷心祝愿学院越办越好!(本刊记者车明朝 特约记者徐勇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