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兴旺

天降大任


发布时间:2014-05-3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

      李兴旺,二级教授。先后荣获水利部“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安徽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出版著作教材10多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教育和科技研究项目近20项,是全省高职院校中唯一的“安徽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兼任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副会长、全国水利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1950年6、7月间,淮河流域大雨滂沱,一场10年一遇的洪水不期而至,竞使皖北苏北发生流域型洪灾,淮河干支流堤防漫决82处,成灾面积313万公顷(合4 697万亩1,受灾人口1 300余万,倒塌房屋89万间,人5百或为鱼鳖。

  1951年5月15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授予治淮委员会(现为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文中统简称“淮委”)的锦旗上挥笔题字“一定淮河修好”!治水先立人,1952年10月,水利部在安徽怀远县成立淮河水利专科学校,其作为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水院”)的前身,从此开始,水院“奉天承运”,踏上了她61年的光荣历程。61年来她以“上善若水”、“格物致知”的理性之光,用科学技术智慧之火,点燃了6万莘莘学子火热的青春,他们被作为新中国水利文明的种子,撒向江淮乃至全国大地,他们代代相承,成为治河治水、利国利民的一代中坚,既有陷阵先锋,也不乏中军将帅。

  天降大任于水院人,水院人不辱使命,薪火绵延、继往开来、励精图治,把一个身居僻壤以办水文短期训练班起家的专科学校,办成如今位于都市,现有校园1 000多亩,有30多万平方米建筑,有13 000多名学生,有五六百名教师、教职员工,有50多个应用型的工科类专业为主的国家高职示范院校。

      2013年10月的一天,记者带着对水院人的崇敬,采访了水院现任院长李兴旺教授。

  记者:听说水院的校歌(“荆山脚下,涡淮之畔,我们美丽的校园,新一代大禹的摇篮,我们严谨务实,我们团结奋进,养成高尚品德,练就专业技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治理江河,造福人民。”)是您亲自谱写的,这里面凝结着丰富的水院文化精神和办学理念,就让我们从理念谈起。

  李兴旺: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有正确的定位,就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定位是完全不一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遍教育有本质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科、学术性人才,围绕着学科办专业实施教学,我们是围绕着专业办学,这个专业是与产业对接的专业,要围绕着产业一线需要的应用人才组织教学,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再一个就是服务面向,服务面向的定位也是我们办高等职业教育要首先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不同行业、企业、区域的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就是我们正确的服务面向。像我们地方性水利水电类职业院校,首先要考虑面向水利建设,面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是我们的发展导向,决定我们为谁服务的问题。

  第二就是办学的体制机制,既然要培养应用人才,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办学体制就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是不一样的。普通高等教育办学一般就是学校一个主体,这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而办高等职业院校,我们崇尚的是多主体办学,就是要与用人单位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我们学校有很好的行业背景,有行业协会的支撑,我校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学校和行业、企业、机电工程系学生实训用人单位的人员组成,来指导专业人才的培养,确定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怎样实施教学。还有一个载体,2008年,我们学校牵头组成了江淮工程职业教育集团,这个集团是教育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的,集团的组成有十多所职业院校、几十家相关的企业,还有相关的中介机构。组建这个集团主要为加强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中高职衔接,这是学校之间,另外实现校企之间真正的融合和合作,借助这个品牌,各个专业可以直接与相关的集团内部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我们培养应用人才必须跟社会相关的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办学,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合作就业。

  再就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近几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大家都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样一个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对职业教育是适合的。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专业,不同类型的专业,它的实现形式、实现途径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有水利类专业、建筑类、机电类、电子信息类、管理类,不同类型的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体的实现模式是不一样的。我们根据学校不同类型的专业,构建了具体到每一个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也在探讨一种真正的校企合作,对“引厂进校、办校进厂”,进行了实质性的探索。一方面我们学校里有生产性的丁厂,有工程类的生产企业,有工业加工类的生产企业,这些都是社会上的企业,我们通过合作引进到学校,把他的生产过程引进来,与我们的教学过程实现融合,把生产过程作为我们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尽可能争取资源整合,实现共赢。我们也在探讨与企业如何合作就业。另一方面,我们也把实习实训的场所也搬到企业去,办厂中校。利用示范院校建设项目,把专业的实训基地,把设备、实训的条件直接建在工厂,把学校的实训的资源,与生产企业的生产资源整合组成生产线,学生学习就到工厂里边,这样就把我们的实践教学过程,深入到他的生产过程,这也是一些探索。在实现形式上,不同的专业可以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探索途径。

  最后关于内涵建设。在后示范时期,我们主要是抓内涵建设,就是这几句话,“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今后几年,我们还是要围绕这样一个发展的思路来安排工作。学校的内涵建设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教学内涵建设上。对此我们有自己系统的做法。2005年,学校启动了学校第一期的教学质量工程,到示范结束以后,2010年,又推进了第二轮教学质量工程。此工程有若干子项目,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制度建设,还有管理模式创新,就是把教学有关的硬件和软件都规划成一个个子项目,整体上叫做学校“教学质量工程”。通过“教学质量工程”来全面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同过头来看,这样抓内涵建设应该算是富有成效的。我们在历年的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选当中,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与我们系统地抓学校的内涵建设所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记者:据了解,您是改革开放后首批来水院的大学本科生.而且是首批6人中唯一还在水院工作的人,您31年的坚守,得到的最满意的回报是什么?

  李兴旺:是目睹水院从一个位于偏僻县城的中专学校,发展成位于省城合肥的具有一定办学条件的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置身其中,30多年的付出无怨无悔.

  记者:你担任院校长也有25年了。您作为院校长现在在想什么?

  李兴旺:不同的院校长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肯定也有共同的想法。

  首先我思考的是我们的职业教育缺乏国家顶层的法律定位。我们有了一个《职业教育法》,但是这个法发布的比较早,有点软,对现在的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难以起到一个法律支撑和保障的作用。上次在北京开会,很多校长在会上说,现在职业教育面临的是“三视”,社会鄙视、政策歧视、政府轻视,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整体不被重视。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要靠领导重视,但各位领导有不同的想法和观念;那么就要靠政策,而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政策。我觉得最主要还是要靠法律,要修改《职业教育法》,要把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作用、功能以及对它的支撑保障条件,用法律规定下来,这是最根本的。我们考察过多个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得好的和比较好的模式,基本上它都有一定法律作为保障。

  学生不愿意学。现在都说要重视职业教育,说职业教育多好多好,有哪一个领导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院校去?期望法律来界定职业教育培养的入才。就是说怎么来确定一个人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应该看他的贡献,不是依据旧的价值观或评价标准,认为他会考试,他就是社会有用人才,会写文章就是有用人才,而是应该看他对社会的贡献,例如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应用人才,是把改革创新当中的文明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转化为真正的社会财富的中间人才,你有想法、有观念、有方案,还要靠这样的中间人才,才能把它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社会财富。就是这样一批应用人才,通过其掌握的技术技能,把科学文明成果转化成具体的社会财富,所以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是很直接的、很巨大的。许多人认为现在上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比较差的,都是社会的不受重用的,不是有用人才,于是造成社会歧视,待遇差。如果从法律层面能够界定,技术技能人才对社会的功能、价值分析清楚,然后把待遇给他提高。你只要提高他的社会待遇,自然而然地社会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学生的追求也就不一样,也就愿意上职业院校。

  还有,现在培养应用人才,仅靠学校是培养不出来的,肯定要通过实践,通过实践要通过跟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现在属于倡导型,我们的法律没有规定企业有培养人才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也是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跟我们所不同的地方。人家是有法律界定的,企业有培养技能人才、应用人才的社会责任,你白己不举办,你就得拿钱让别人举办。他们把企业作为技能人才、应用入才培养的一个主体,用法律来界定主体的责任,而我们就不行,我们现在跟企业合作,就靠关系,单方的。像我们办得好一点的学校还可以,还有企业愿与你合作,你要是办得差的学校,那些企业哪会跟你合作?

  目前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也是各校校长普遍关心的事情。应该把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顶层设计好以后,真正的统筹权放到省市区,放下去。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不同的经济门类白身纵向的发展成熟度也是不一样的,横向比较也不一样,因为发展的整个进度不一样,水平不一样,你不能统一的去硬要求怎么样。一刀切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其次关心的就是政策。我们希望高层能跳出教育看教育,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进行制度设计,把职业教育真正与当地的整个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能够统筹考虑.然后制定或者设计出相对应的比较合理的政策措施。包括招生、培养、就业、社会待遇这些政策,应该有一个政策系统。现在反反复复地大家都讲重视职业教育,实际上正是因为它被忽视了,被轻视了,才强调要重视。省财政厅找我和相关院校的校长们去座谈,会上他们自己都说现在基础教育经费都有保障,并且有大幅度的提高,因为有相关政策保障。高等教育现在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生均拨款等政策都落实得很到位。他们也认为,就是职业教育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有的省市制定了生均拨款标准,出台了相关扶持职业教育的政策,但是还有许多省市职业教育受到政策上的歧视。例如,有的地方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时,居然不把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对待。

  再有就是资金的问题。现在可以说,校长脑子里面想教学的事情被想钱的事情所冲淡了,想钱是件很糟糕的事情。你本来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校长应该干校长该干的事情,钱的事情应该是政府的事情,特别是像我们一类公办院校。基本建设应有基本建设资金,运行有运行资金,项目有干项目资金。但是现在基本建设经费基本没有,就是靠你校长适应市场,白己运作,当然就要想钱。教育硬件建设要钱,学校运转要钱。一旦资金的问题校长考虑得比较多,我们就想要有一个合理的教育成本的分析。培养应用人才成本更高,既要讲、还要练,还要实训,那就要有大量的设备投入。大量的设备投入需要钱,设备运行也要钱,还要有设备折旧和材料消耗。另外,你要跟上技术进步、工艺更新,设备也要不断地更新。指导教师,教师也得要到生产一线去锻炼,还是需要经费。所以,应用性的教育成本要远远比学科性的教育成本来得高。

  ……

  李兴旺:安徽这个地方水利是很重要的。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横贯,把安徽分成三部分,皖南一块,江淮一块,然后淮北一块,淮北以平原为主,江淮是丘陵,皖南以山地为主。再者,长江、淮河在安徽的流程都比较长,号称“800里皖江、800里淮河”。所有的河流都具有同样的一个特征,就是中下游灾难比较多,特别是中游,中游是特殊的孕灾地区。上游流速快,水流携带大量泥沙,输送到中流要淤积.沉下来就会抬高河床.容易形成洪灾漫溢。安徽恰恰是这样的特殊孕灾地区,是两大河流的中游,而且还是我国南北冷暖气侯的过渡带,安徽江淮这一块,正好是南方暖湿气流、北方的寒冷气流的交汇带,冷暖气流推来推去不是雨多就是雨少。所以说,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决定了安徽是一个水利大省。安徽人民对水利是特别重视的,水利对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省里文件说,具有基础性、制约性的作用。就一个洪灾而言,如果洪灾解决不了的话,安徽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就没有了保障。大约有80%以上的国民产值,70%以上的耕地,都在安徽段的几大河流湖泊的洪水位以下,就一个“洪”字,就让安徽的工业经济、土地、人口绝大部分都受到威胁。安徽在““十一五””就有个“861”行动计划,就是安徽要建八大支柱产业,构建六大基础性工程,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要达到1 000美元。“861行动计划”,是指导安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是要执行多年的整体战略计划。而六大工程的第一项就是防洪保安工程。由此可水利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极端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看到水利职业教育在安徽有它特殊的重要性.

  记者:是特殊的、必然的重要性。就是说不依谁的主观认识上有什么差别,其重要性就有所改变。因为它是一个天然的问题,安徽就这么一个地方,你想要在此搞发展,想要它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存在,你就必须重视水利问题。重视水利问题的下一句话,就要重视人才队伍培养,我们不仅要有学术性的人才,我们不仅要有能做出数学模型的人,我们还要有做工程的人:我们做工程不仅要有做设计的.而且还要做施工的…

  李兴旺:……还要有建造工程的,还要有管理工程、维护工程的。这是我们水院的己任,是我们的天职!也可以说,这是历史的责任,社会的责任,白然的责任。

  记者:自然的责任,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李兴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们正是这样理解和实践的!

  记者:孟子日用在这星已经不是因为其具有的文学上的意义,而是具有使命上的意义!(本刊记者 韦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