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意义与方略


发布时间:2010-11-2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14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大洪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职业院校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并要求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要求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是培育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技能,增强创业能力,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我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业精神是第一要义,核心是造就大批创业者。高职院校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决定了毕业生是国家人才结构链中“产业员丁群”,这个“群”涉及广泛,群体庞大,其专业和技能覆盖产业经济的全领域。通过创业,形成新
企业、新岗位、新技术在现有经济结构中演绎、孵化、派生、裂变,不断优化整体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因此,高职学院大学生创业,可以将创业精神、创业实践渗透到经济产业的各个领域,影响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是技术进步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是产业技术进步、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第二次创业的生力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定意义上,就是生产领域新技术的第一实践者,他们介于研发与运用之间,应该是创造新技术、传递新知识、传授新技能的践行者与执行者。其岗位特性决定了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相对其他岗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他们的工作性质,包含着创业的特性与元素。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立足产业生产的基础性、核心性环节。他们打造的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易于在技术领域形成创新型、革命性进步,推动整体技术的普遍发展。另外,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直接接触经济社会的基础层面,通过创业,能够直接带来新的技术开发空间,引领和带动技术进步和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是学生成才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大学生当前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业不足,继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不足、新生企业不足,难以创造新的吸纳就业的新岗位,没有创业,难有就业。占据大学生规模“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仅仅通过“等岗位、靠推荐、要饭碗”,依赖政府、社会、学校、企业解决就业是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的,创业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之一。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快捷方式”。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是没有失业的就业。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而言,创业是生活之本,是立业之基,是发展之源。
     二、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方略
     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要将高职学院大学生创业纳入学院发展规划、纳入高职教育政策体系、纳入高职教育改革创新重要内容,努力在创业教育引导、创业政策环境、创业服务配套等方面制定方略,探索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特色之路。
    加强创业教育引导。围绕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重点是要在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上下功夫:教学内容上要强化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品质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创业技能教育,教会学生创业。教学方法上要通过案例教学、典型剖析、虚拟演练等学生易于接受、喜于接受的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教学形式上要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虚拟职场与实地职场相结合,拓宽创业教育的渠道。要把创业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要把创业教育融人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帮助学生做好创业规划。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创业教育纳入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评估体系,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定期开展创业教育评估,总结推广经验,推进创业工作。
     优化创业政策环境。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和社会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制定了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保障制度,有的国家大学生创业达到了20%以上。我国当前大学生创业人数比例
偏低,大多数学生依赖学校推荐社会现有岗位就业,创业动力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创业政策环境还不成熟,大学生创业启动难、发展慢、风险大。政府层面上,要制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保障机制,完善大学生创业激励措施,加大对大学创业的资金扶待,鼓励学校对学生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社会层面上,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要为大学生开辟创业场所。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协同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大学生创业,学校引导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
      完善创业服务措施。高等职业院校要制定大学生创业规划,把学生创业纳入学校年度工作方案,加强领导,统筹部署,与学校整体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认真解决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学生创业市场,鼓励学生校内创业,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使之或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要成立大学生创业帮扶机构,利用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吸收企业和社会资源,帮助大学生寻找创业项目,确定创业课题,组成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创业联合体,开展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要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释疑解惑,排忧解难。要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利用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典型,传授经验,营造大学生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创业舆论氛围。
       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发展的需要。温家宝总理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就是就业,是“零失业”的就业。理论上研究这个问题,实践上探索这个问题,都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最后我以《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发言:“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