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普及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胡寿根)


发布时间:2010-05-18 浏览量:
胡寿根 殷革兰
      摘  要:上海等城市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结合上海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对上海部分应用型高校先行先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构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作了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已率先进入后工业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特征就是技术密集,凶此后工业化阶段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上人才的适应性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生产环节的“一线工程师”不仅提出了数量要求,更提出了高层次技术内涵的质量要求。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来看,为了有效应对后工业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普遍重视和加强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一直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如美国在二十世纪90年代,所授予的硕士学位中,具有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高达70%,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虽不要求接受大量的科学研究训练,但却要求高度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与之相比较,在上海,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的比例为6.9:3.1,几乎与美国的3:7结构倒挂。这种教育发展状况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尤其是上海等地的后工业时代发展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原有的精英化高等教育体系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数量上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后工业时代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在学科布局方面更需要向应用型领域倾斜,加大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力度。在这种背景下,上海高等教育正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向高端的进一步延伸,以适应和支撑上海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部分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引领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采取“先行先试”战略,探索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适应和支撑上海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1.围家教育发展战略要求。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国家做出了“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决策,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使中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
      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专业学位的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礼会影响不断增强,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由综合性大学承担,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源已经扩大到应届本科毕业生,这种情况更有利于发挥应用型高校的作用。
      国家提出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战略任务,上海部分有条件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扩大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响应与落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满足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的重要举措。
      2.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我闰部分经济发达的省市,南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上海为例,2008年人均GDP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达到中等发达经济水平。上海未来几年经济社会发展肩负着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两个中心,全面实施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等十分艰巨的历史使命。这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为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从上海现有研究生教育资源来看,现有硕士生培养渠道与路径已无法满足培养更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冈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推行“先行先试”战略,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上海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3.应用型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上海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了大量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其中大部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第一线的技术骨干,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产生了接受更高层次应用教育的强烈需求。由于这些学生本科时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应川意识,再加上毕业后实际工作岗位的锤炼提高,他们对提高实际问题的认知度有更高的兴趣与向往。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技术提升的良好通道,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4.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从1999年开始连续多年持续增长,培养机构多为研究型高校.由于师资、教学与科研设施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已很难再承担扩大招生的任务。由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院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对现有研究生教育的丰富和补充,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应用型本科人才继续发展的空间,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育与普通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教育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并驾齐驱。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应用型本科院校正确定位,保持自己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以上海为例,早在2003年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3%,在伞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同时,上海还是全国唯一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承担着教育改革创新的重任,在举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1.产业发展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环境支撑。上海有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业务体系,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先进的现代航运基础设施网络。今后将进一步推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这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物质基础。
      《围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指出: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必须实现转型,实现能级的提升,特别是要在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而现代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然需要一大批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上海企业对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也允满了热情与期盼,愿意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物质、师资、基地等方面的支持。
      2.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卜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目标的提出,产学研战略联盟被提上议事日程。目前,上海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实践模式主要有:科技同区模式、联合实验中心模式、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项目联合模式等。成功合作的案例使产学研联盟日益成为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的一项“战略意识”。如宝钢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推进会”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院校也在努力探索产学研联盟新模式,使学校的技术创新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紧密结合。政策引导也对产学研联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上海官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为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上海高校已有长期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1991年,上海部分高校就开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经验。多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丰富经验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借鉴。此外,近年来,上海开始加大研究生教育改革力度,其中2005年开始的“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尤其关注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创新机制联合培养礼会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同时,上海近年来也持续加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目前,上海共有19所高校招收17种专业学位研究生,2008年在读人数接近4万。
      4.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举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独特优势。上海拥有一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独特优势。
      首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评价好。上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由高职高专类院校经过资源重组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大多数与行业和地方有着一种天然、紧密的联系。具有多年举办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历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上海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各级各类企业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这些高校在办学中注重应用为先、专业精深和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强化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注重产学研结合,其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应用研究、培养模式等无不体现了服务行业产业的宗旨,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5%以上。
      其次,“双结构型”师资队伍特色较鲜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背景和企业实际工作背景并重的“双结构型”师资队伍。上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双结构型”师资队伍,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上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坚持与产业共发展、同进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积极主动提供服务,与行业、企业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特色师资队伍、合作开展科研项日、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得到了行业、企业的支持,丰富了教育资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第四,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应用性学科,应用性研究成果突出。上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在其主体学科领域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本行业领域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规模适巾、行业特色鲜明,且在上海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拥有了较强的科研基础和学术队伍,建市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的科研基地。
      三、普及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措施
      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服务区域、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差异,可以选择在部分经济发达区域、具备条件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某些类型、某些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
生教育试点。
      1.设好准入条件。应用型本科是在特定背景、特定时间。有特定内涵的一种界定。一般来说,应用型本科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不同,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定位于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办学的层次结构上突出培养本科生,某些学科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功能定位于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第一线。为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品牌并形成鲜明特色,应该对承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办学年限、管理运行机制、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条件、实践环节保障等方面设定明确要求,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2.把握好审批程序。各个院校应根据建设条件与要求填写《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申报书》、自主提出申报,省(市)级学位委员会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对申报学校实地考察,按省(市)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择优向国家推荐。
      3.建立质量保障、监控和激励机制。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地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承担管理职责。为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须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具体包括:培养目标和招生对象、入学考试、录取要求、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师资力量、学位论文及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等。
      培养院校应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办学条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规范教学管理相关制度,准确理解和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顺利实施。
      学校应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习实践等多个环节人手。努力探索开放、协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打造专业学位品牌,组织优秀生源,把好招生质量关。建立节点监控机制,加强校内评估体系和校外教学点建设,规范教学点管理。建立奖学金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对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辅助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学校培养质量的保证。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应通过合作培养,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学校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为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提供了保障。
      4.实施淘汰机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为保证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淘汰机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背景下,面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需求,有实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抓住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机遇,先行先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构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为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发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掌握更强的技术能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彰显应用型人才的独特魅力。
      (胡寿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教授,上海201209;殷革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上海201209)
      参考文献
      [1]加大力度,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答记者问[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2009—03—02.
      [2]徐敏.读研,如何不成为“鸡肋”[N].解放日报,2009—10一12.
      [3]纪宝成.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发展的思考——在“国际IT人才教育培训高峰论坛”上的发言[EB/OL].2006—06—23.网易科技频道http://tech.163.com.
      [4]胡寿根.人才培养应对接城市发展战略[N].文汇报,2008一l 1一19.
      [5]胡寿根,殷革兰,杨旭辉.区域性高等教育普及化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01).
原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