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发布时间:2010-03-26 浏览量: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稳定石化产品市场,保持产业平稳增长;依托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按照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模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安全生产的要求,优化石化产业布局;统筹国内外资源,保障农资供给;推进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发展高端产品,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增强产业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石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规划》提出了石化产业的振兴的主要目标:
      石化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力争实现平稳运行,经过三年调整和振兴,到2011年,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1.产量保持稳步增长。到2011年,原油加工量达到40500万吨,成品油、乙烯产量分别达到24750万吨、1550万吨。
      2.农资保障能力增强。到2011年,化肥产量达到6250万吨(折纯),钾肥产量达到400万吨(折纯),高浓度化肥比重提高到80%;在原料产地生产的化肥比重提高到60%,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化肥储备基本满足市场调控需要。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重显著提高,县乡农用柴油供应网络不断完善。
      3.产业布局趋于合理。成品油“北油南运”的状况得到改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建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煤化工盲目发展的势头得到遏制。
      4.产品结构显著改善。2009年车用汽油全部达到国Ⅲ标准,2010年车用柴油全部达到国Ⅲ标准,2011年轻质油品收率达到75%,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明显提高。
      5.技术进步明显加快。丁基橡胶等产业化技术取得突破,千万吨级以上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大型粉煤制合成氨等成套技术装备实现本地化,煤制油、烯烃、乙二醇等示范工程建成投产。
      6.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到2011年,石化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以上,污水、二氧化硫和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量减少6%以上,行业特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综合能耗普遍降低,大型炼油装置吨原油加工耗标准油低于63千克,大型乙烯装置吨乙烯耗标准油低于640千克,大型煤制合成氨装置吨氨综合能耗低于1.8吨标准煤。
      振兴石化产业,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企业人才,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建设和谐企业,对石油和化学工业人才队伍的知识、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竞争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石油和化学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石油和化工企业要着力建设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逐步推进重点岗位资格认证体系和职业准入制度,大力开展继续教育,为石油和化学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更新知识与理念,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信用意识,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企业家素质。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人才数量,到2010年,科技人才占企业劳动者比例由现在的14%提高到20%以上。适应行业发展,积极调整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开发能力。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大经费投入,组织技术攻关,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在行业发展中的领军作用,创新型人才队伍占企业劳动者比例由现有的2%提高到3.5%以上。
      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到2010年,高技能人才占企业技能劳动者比例由现在的18.8%提高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由3.2%提高到5%。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根据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作好需求预测,制定培养计划,提出企业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建立健全行业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职业国家标准和评价体系,完善质量监督和保障机制。开展同行业、同职业的技能竞赛和技术交流。
      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鼓励从业人员立足企业需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继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附参考资料:
中石化集团公司确定“十一五”人才培训重点
      根据中国石化报 2008年10月报道,今后五年,集团公司将实施“万名重点人才培训工程”,培训1万名高层经营管理、高层次专业技术、高技能和国际化人才,实施“关键岗位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对关键管理、技术及技能岗位人员开展集中强化培训,重点提高他们履行岗位职责和开拓创新能力;实施“全员素质提高工程”,把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劳务工和其他用工都纳入培训计划,确保全体员工都能接受相应培训。
      集团公司重组成立十年来,各企业职业教育实现了由学历教育为主向职工培训为主的转变。2005年前,将144所中小学移交地方政府。近年来,教育培训工作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需要,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培训和大规模全员培训,不断加强基础建设,为企业培养了很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有效促进了员工队伍结构改善和素质提高。特别是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国际市场开拓过程中,教育培训工作较好发挥了人才支撑作用。据统计,十年来全系统累计培训员工610多万人次,“十一五”前两年共培训员工180万人次。
      新形势下集团公司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队伍建设和员工成长的需要,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根本,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把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和完善有中国石化特色的培训体系,加大重点和骨干人才培训力度,深入推进全员培训,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对下一步教育培训工作,李春光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牢固树立教育培训是高效投资理念,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树立服务中心、学以致用理念,树立持续创新、质量至上理念,进一步推进教育培训改革创新;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抓好各类人才培训;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教育培训工作责任和保障措施。
      今后五年集团公司将逐步完善培训管理体系,构建与人才队伍建设相适应的培训管理体制和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员工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培训高层经营管理及后备人才1200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300人、高技能人才2500人和国际化人才4000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项目、精品课程和培训创新成果;不断加强培训基础建设,重点建设8个左右大区域性培训中心,总部扶持建设15个左右专业化培训基地,各单位的培训经费统一按职工工资总额2.5%提取,劳务工培训费按不超过劳动报酬1.5%的比例纳入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