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及对行业人才的需求


发布时间:2010-03-26 浏览量:
      有色金属是重要基础原材料,产品种类多、关联度广、增值性强,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建筑、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在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8年,我国铜、铝、铅、锌、镍、锑、汞、镁、钛10种有色金属产量2520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766亿元,占全国GDP的1.9%,直接从事有色金属生产的就业人数30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
      2007年夏季,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来,随着经济结构性隐患的逐渐暴露,终于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运行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使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
      由于有色金属产业具有资源的全球配置和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的特点,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其损失甚至高于其他很多行业。由于市场消费疲软、价格大幅下跌:国内铜、铝、铅、锌、镍价格,从2008年7月初到同年12月底,跌幅分别达到58%、44%、43%、43%、49%。受2008年9、10月份有色金属价格暴跌影响,以长期合同方式进口的铜、铅锌精矿等原料价格明显高于当期原料现货价格,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联系的73户重点企业中,第四季度盈亏相抵后亏损127亿元,行业出现全面亏损。上述情况,导致企业库存大幅增加、流动资金紧张,而且生产出现严重下降,甚至很多企业停产。面对全行业存在的诸多困难,振兴有色金属产业刻不容缓。
      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国家制定出台了《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振兴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为有色金属产业应对挑战创造了条件。
      根据振兴规划,2009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全面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全力做好保增长、调结构、保稳定各项工作,全行业生产经营逐季攀升,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初步预计,2009年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以上,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600万吨,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海外矿产资源取得新进展,有色金属工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逐步加强。
      振兴规划中提出了“稳定国内市场,改善出口环境;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等7个主要任务,为保证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由世界有色金属大国向世界有色金属强国的转变,有色金属行业应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在振兴规划中,4次提及引导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开发境内外资源,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必须由具备宽阔的国际化视野、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专业知识、心理素质过硬、思想素质可靠的国际化人才实现。
      第二、高素质经济管理和科技领军人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康义会长在《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辉煌60年》中指出“振兴有色金属工业,关键在人才。有色金属工业一定要加强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培养……特别要培养造就一流管理、科技领军人才……”。振兴规划中提出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搞好再生利用”、、“促进企业重组、调整产业布局”、“加强企业管理和安全监管”等任务的具体落实,都需要有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有力支撑。
      第三、生产一线创新性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生产的核心骨干,是推动企业创新科技和技术转化的重要力量。高技能人才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具有所在生产流程的现场管理和设备维护能力,同时具备与新产品试制相关的工艺整合和指导的能力,在企业一线岗位的关键生产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振兴规划中提出的“加强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的任务,主要由企业一线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最终落实。
      职业教育,特别是原有色系统各级院校的人才培养,为有色金属行业人才基本需求提供了重要的保证。2008年,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北华大学、嘉兴学院、长春工程学院、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铝业职业学院等近百所高校为有色金属行业输送了72540名毕业生。另有中职和技校为有色金属行业培养了大批基础型人才。
      但是,由于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工学矛盾等原因,使得职业院校培养的通用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满足有色金属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从教育的外部规律看,教育的发展要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并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同时,有色金属行业所需大部分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因此,结合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需要和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尝试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面向应用,依托学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培养为重要方面。
      第一、面向应用。就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考虑技术的发展、市场的发展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可能产生的新需求,而形成的面向专业的教育教学需求。在应用性本科教育中,“应用”的导向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专业设置面向区域和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对一线本科层次的人才需求;
      2、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确定,满足用人部门需求;
      3、课程设计以应用能力为起点,将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教学内容;
      4、设计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较好衔接;
      5、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和考核方法的选择要以掌握应用能力为标准。
      第二、依托学科。
      1、加强以技术学科为主体的应用性学科建设,开展面向区域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行业企业的科学研究。
      2、推进应用性学科教育,研发以技术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课程体系,编写相关教材。
      3、把区域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中应用的最新技术纳入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
      第三、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
      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课程。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3、在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中,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标准,把握面向应用和依托学科之间的关系。
      第四、以职业素质培养为重要方面。在一般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尤其重视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企业管理和安全监管,注重人才培养。
      有色金属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增强对市场的预见和判断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加快推进管理创新,加强质量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加强节能管理和成本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