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培养要警惕走入两个误区”


发布时间:2016-05-1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在高职院校谈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思考是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国际化、国际化是否仅仅意味着双语教学?”2016年天津市高职院校国际化专业教学成果交流赛在职教活动周期间开赛,该赛项评委、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徐琤颖在赛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要警惕走入专业泛化、过于强调双语教学的误区。

    徐琤颖说,高职教育的办学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产业的国际化决定了高职教育必然会走向国际化,需要培养拥有国际化视野、具备国际化技能水平的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专业都适合进行国际化建设,如中餐烹饪工艺专业等,更适合发扬民族特色。

    “国际化不是简单的外语能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推行双语教学,但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且教师存在一些操作误区,过于强调双语教学是不现实的。”徐琤颖表示。

    国际化标准到底是什么?“核心是专业技术能力和国际化交流能力。”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一体化国际化项目负责人吴亚军认为,国际化专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使中国企业能够国际化、走出国门、掌握先进技术,对学校来说就是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服务民族企业,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来自用人单位的认可。

    要实现国际化专业建设的目标,在徐琤颖看来,必须在师资队伍、课程标准、培养模式等方面下功夫。师资国际化是核心,教师需要有国际视野和良好的专业技能;在课程标准制定上,要与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相衔接;在培养模式上,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多与国际化企业开展具有实质内容的合作项目。“这些说起来容易,在操作层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徐琤颖表示。

    有的院校为了与国际职业标准接轨,做了很多调研,如动车组检修与应用试点专业,考察了14个世界上开行高速动车组的国家和地区,在课程标准上对接国际化的职业标准,但依然面临如何真正将这些标准贯彻到人才培养中的困境。

    “培养国际化高端技能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教学资源难以实现,必须探索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中外联合培养的有效模式,这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挑战。”徐琤颖说。

    记者 万玉凤 董鲁皖龙 高靓 刘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