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骄子 百年歌唱


发布时间:2011-04-27 浏览量:

 编者按:一所大学的美,是可以用心灵之耳来倾听的。声音,也是一道人文景观。这里有神圣的讲堂,有热情的聚会;有雄辩的智者,有激情的鼓手;有睿智的思想,有瑰丽的诗篇……这里发出的声音,承载着深刻的思考和深情的爱恋,传遍大江南北,五湖四海。这是一所大学对人类思想的奉献,是一所大学的尊严。本期特刊,我们欣赏回响在百年清华里的声音景观。

  ■杨桂青

  这是一片温厚的、生生不息的土地,这是一群匍匐在大地上又仰望着星空的赤子。在这里,曾鸣起振聋发聩的警世之言;在这里,曾发出催人泪下的肺腑之声;在这里,曾响起刺人耳鼓的哲人之语。

  百年清华,向世界呈现了一部雄浑的交响。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时间:1914年 人物:梁启超

  场合:同方部演讲《君子》

  梁启超这位“百日维新”运动的重要参与者,相信“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如何“新民”?他与清华保持了长久而密切的联系,可以看作一种尝试。

  1914年至1917年间,梁启超曾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其间,他数次来清华演讲。1914年11月5日,他为清华学生作了以《君子》为题的演讲,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完全人格,做“真君子”。他说:“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他勉励学生,“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

  梁启超这番话,为笼在退款办学阴影中的清华学子提振了信心。之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校训是一个学校精神、校风的内涵体现。

  不同时代,清华师生以校训自励,演绎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清华文化。抗日战争中,清华与北大、南开共组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体现出刚强、果敢、坚忍不拔、卓然不群的精神。新中国建立后,蒋南翔提出培养学生“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思想。1980年,刘达校长提倡发扬清华“民主、科学、艰苦奋斗”的校风。

  “人文日新”是清华的另一校铭。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说,“人文”二字,传统上曾有不同的含义,可泛解为人类之文化。“日新”二字源于《尚书·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把人文和日新结合起来是清华一贯重视人文教育的充分表现之一。清华老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们一直把教育的根本目的看作是“新民”的手段。

  东西文化 荟萃一堂

  时间:1923年 人物:汪鸾翔、张惠珍

  出处:校歌

  在被美国称为“赔款学校”时期,清华曾有一首英文校歌。贺麟1919年考入清华,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根本认为清华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华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清华大学教授徐葆耕认为,校歌应是时代精神的折光,是师生的灵魂家园。

  1923年前后,清华公开征集校歌歌词。国文与哲学课教师汪鸾翔以《西山苍苍》词应征入选,经本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一夫人张惠珍配曲,成为校歌。

  校歌第一阕为“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讲学校位置和学生来学之状况,揭示出融汇东西文化为本校教育的宗旨。“春风化雨”用孔孟教学故事,意在师生每念及此,冲突可少,情感自深。

  第二阕为“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讲“本校设备之大凡及学生用功之次序”。“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指科学、文学、哲学所含各学科,并行不悖,任人选择。

  第三阕为“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再赞东西文化,言明吾人身负介绍、交换灌输之责。贺麟说,学者首重器识,次重事业,末重语言文字。现在的青年大都目光如豆,“喜凭一才一艺天生的鬼聪明,来出小小风头,绝未作丝毫涵养器识的功夫”。“器识其先”句“实对症良药,予吾人以极大的教训”。

  当时,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清华持中西会通的态度,即如梁启超所说,中西文化“结婚”,可诞生新的“宁馨儿”。因此汪鸾翔说,校歌中“东西文化,荟萃一堂”两句“为我校所有的实质”。

  西南联大时期的校歌也是经典之作。“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檄移栽桢榦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燕京,还燕碣。”施嘉炀之子施湘飞说,在联大营火晚会上,每唱到“待驱除仇寇复燕京,还燕碣”时,许多人边唱边哽咽流泪。

  叫我如何不想她

  时间:二十世纪20年代 人物:赵元任

  缘由:为新体诗谱曲

  去国40年,赵元任思乡。

  美国清华校友聚会,赵元任每聚必往,每往必唱,一唱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二唱自己谱曲的《叫我如何不想她》。1979年,清华大学校长刘达访美,他曾几次高歌此曲,并动情地说:“你们是真正清华园里的人!”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叫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叫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叫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叫我如何不想她?”

  上述歌词是二十世纪20年代留学英伦的刘半农所作,由赵元任谱曲后,全国传唱。1936年,赵元任在百代唱片公司灌制自作自唱的歌曲《叫我如何不想她》。歌中“她”字为刘半农独创,用作第三人称女性代词,曾引起很大争议。在汉语史上,表示第三人称的代词有过“其、伊、渠、他”等,到元明清以至近代,只有“他”成为汉语普通话中第三人称代词。“五四运动”时期,女权问题是新文化运动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创造“她”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这首歌传唱后,“她”字逐渐普及,并进入字典。

  赵元任具有语言天赋,在国学研究院讲授方言学、普通语言学、音韵练习等课程,同时兼任哲学系教授,讲授论理学课程。北京大学罗常培教授说:“他的学问的基础是数学、物理学和数理逻辑,可是他于语言学的贡献特别大……年轻一辈都管他叫‘中国语言学之父’。”

  后来,赵元任被借去担任清华留美监督处主任。清华学生调侃地表达了对他的留恋:“先生学问渊博,名震中西,对于语言学一门,尤多研究,既善论理堂上催眠,复精小桥食社调味(赵夫人曾开办“小桥食社”——作者注),巧手操琴,莺歌唱谱,是以耳目口鼻,皆不能忘先生。”

  艺术为民众而存在

  时间:1928年 人物:邓以蛰

  缘由:思考“艺术家的难关”

  金庸小说中有“南帝北丐”,中国建筑界有“南杨(廷宝)北梁(思成)”,中国美学界有“南宗(白华)北邓(以蛰)”。

  邓以蛰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诗意栖居于清华园十五载。邓以蛰之子、“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说:“父亲一生追求美的精神境界,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他喜欢在幽静的荷塘边、树林的浓阴里散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领悟哲学的真谛,从大自然的美中印证书画理论的精髓。”

  邓以蛰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尤重美学,回国后与鲁迅、朱光潜、闻一多等人投身新文艺创作。1929年,他受聘为清华教授。他从哲学的高度观照艺术,强调艺术超功利性的同时,注重沟通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民众、艺术与社会间的内在联系。他强调艺术具有“陶熔薰化”和“激扬砥砺”的特质,将艺术作为改造社会的力量。1928年出版著作《艺术家的难关》,他提出:“中国人目下的病症是索漠涣散、枯竭狭隘、忌刻怨毒;而要的音乐须是浓厚、紧迫、团聚、丰润、闲旷、隽永、豁达诸风格。”呼吁“社会需要艺术家,艺术家也需要社会”,并提出“艺术为民众而存在”的主张。他在《民众的艺术》文章中指出:“民众所要的艺术,是能打动他的感情的艺术。”

  邓以蛰是爱国知识分子,亲身经历了清朝的腐败,军阀混战、列强欺凌瓜分中国的岁月。邓稼先说:“父亲一生的志愿,就是中华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强盛。他自己长期身患重病,寄希望于儿子长大为国家作贡献。”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时间:1929年 人物:陈寅恪

  缘由:悼王国维

  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昆明湖,陈寅恪1929年所撰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碑文中有这样几句:“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一生坚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特立独行,狂介有古风。

  吴宓称陈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陈寅恪虽博学,却无一张过硬的文凭。他留学欧美十多年,受业弟子陈哲三说:“因先生读书不在取得文凭或学位,知某大学有可以学习者,则往学焉,学成则又他往。”为此,陈寅恪受聘清华国学院曾受过一些周折。

  陈寅恪名气大、学问深。史界大家傅斯年曾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当年吴宓、朱自清、浦江清等人都听过他的课。有人称他为“教授之教授”,也有人称他为“活字典”。

  陈寅恪学问虽大,钱袋却“小”,常囊中羞涩。时任北大校长胡适要赠陈寅恪一大笔美元,陈寅恪不受,最后决定把一部分藏书卖于胡适,只象征性地取了2000美元。据季羡林看法:“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辞典》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这一批书实际上带有捐赠的性质。而寅恪师对于金钱的一介不取的狂介性格,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陈寅恪生性狂介,却不乏温情。他初到清华园,与赵元任一家为邻。赵元任书多屋小,陈寅恪便将屋子的一半让给赵家使用。陈寅恪课余与吴宓、王国维、赵元任及其他学者往来频繁,“晤谈对弈,互相切磋琢磨,十分欢洽”。在赵元任夫妇帮助下,他39岁时终于觅得理想伴侣唐筼女士。

  陈寅恪温情中常泛幽默之光。1924年,清华筹办国学院时,邀请在哈佛大学执教的赵元任回国,哈佛答应有与他资格相当的人来代替才放他走。赵元任写信请正在德国的陈寅恪来。陈寅恪回信:“我不想再到哈佛,我对美国留恋的只是波士顿中国饭馆醉香楼的龙虾。”

  陈寅恪的幽默不仅表现在平常生活中。他一生关注民族盛衰,国家兴亡,文化存废。当年,袁世凯当总统,他讥之为巴黎选美。张勋组阁,他讥之为妓女作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一批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闹剧,他在《癸未春日感赋》一诗中以“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的诗句予以讽刺。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时间:1931年 人物:梅贻琦

  场合: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演讲

  1931年,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讲中说道:“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基于这一办学理念,校园内汇聚着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他说:“清华有点儿钱,要撙节着用在图书、仪器、请教授上。”二十世纪30年代近百位学界知名学者就聘于清华。外籍学者的到来,促进了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和沟通。冯友兰说,此时“清华的进步真是一日千里,对于融合中西新旧一方面,也特别成功。这就成了清华的学术传统”。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有三个重要支柱: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核心部分之一是“大师论”。他提倡善诱、善喻之教,要把知、情、意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学生进行培养、熏陶;优秀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在情、志方面树立楷模;大学师生关系应像古人那样“从师受业”,此谓从游。

  梅贻琦曾作过形象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梅贻琦以自己的方式呵护这种鱼水关系。1936年2月29日晨,警察逮捕了3名清华进步学生,被愤怒的学生夺回。当晚清华园被围,几位院长和教授在梅家商讨对策。梅贻琦只是抽烟,一言不发。冯友兰问:“梅先生,你的意见是什么?”他说:“我正在想。”金岳霖问:“你可以不可以一面想,一面发出想的声音来?”他幽默地回答:“要是发出声音来,我也许就想得更慢了!”其实,他早已通知名单上的学生设法躲避。后来多次学潮中,他千方百计地保护学生,吴晗即是因此逃脱围捕。

  梅贻琦奉行“吾从众”和“无为而治”,有人曾以顺口溜同他开玩笑:“大概也许可能是,然而我想不见得,不过学校总认为,但是我们不敢说。”但梅贻琦绝不是“好好先生”。他在学校改革上表面顺从蒋介石政府的“部定规章制度”,在教育方针、课程安排、民主管理等方面,却坚决站在师生一边,进行必要的抵制。在国势阽危学潮澎湃时刻,每遇难题他总能“一言解纷”。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时间:1935年12月 人物:蒋南翔

  场合:“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是从清华园里发出的爱国救亡的时代强音。它唤起全国爱国学生奋起抗日救亡,激励着一批热血青年投身于抗日救亡行列,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1938级校友、女作家韦君宜在《我所认识的蒋南翔》中提到:“那一句‘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时已经传诵国内,见诸报端,甚至成了‘一二·九’运动的旗号,但始终没有人知道是出自蒋南翔之手。因为他从来不向人说是他写的。他这个人就是这个作风。”那时,蒋南翔是中文系三年级专爱“斗牛”(二十世纪30年代清华园里特有的篮球运动)的青年。

  据清华史料记载,“一二·九”运动前夕,在中共北平(现为北京)市委工作的1934级学生何凤元从城里赶回清华,要蒋南翔赶紧起草一篇对外宣言。蒋南翔在清华学堂地下室的印刷车间写出了著名的《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他泪流满面,痛陈华北危机,在文中疾呼:“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5年12月9日,满腔热血的北平学生6000余人游行示威,学生们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反对华北防共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向当局提出6项要求,遭到军警镇压。

  清华大批学生也勇敢地参与其中。据史料记载,他们清晨7点就起来集合,由黄诚、吴承明等带队,9点左右赶到西直门,但城门下了锁。清华、燕京等校的同学都被激怒了,他们含着热泪呼喊:“中国人的城门,已经不许中国人进了!”学生们向市民作抗日演说,散发抗日传单,直至傍晚才回校。

  清华的党组织是“一二·九”运动的领导核心,清华地下党党员、1938级学生姚依林(原名姚克广)是北平学联的秘书长,蒋南翔当时任清华党支部书记,并参加北平西郊区委,领导了“一二·九”运动前后的清华地下党和学生运动。经过这场运动的洗礼,清华大学涌现出一批优秀共产党员。

  我愿以身许国

  时间:1961年4月1日 人物:王淦昌

  缘由:党中央决定请他参加领导研制原子弹的工作

  1961年4月1日,王淦昌刚从苏联回国不久,他来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办公大楼,副部长刘杰向他转达了党中央的决定,请他参加领导研制原子弹的工作。王淦昌当即回答:“我愿以身许国!”从此隐姓埋名17年,后来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淦昌1925年考入清华,在中国近代物理学先驱叶企孙、吴有训的引导下,他走上了实验物理研究的道路。

  读一年级时,王淦昌参加了“三一八”示威游行。3月12日,日本军舰侵入我内河,遭到我驻守大沽口国民军的阻击,英、美、日等借口所谓“大沽口事件”,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清华学生会决定联合各大学集会游行。王淦昌说:“那时候我正是血气方刚的青年,毫不犹豫地决定参加。”就是在那场游行中,韦杰三牺牲。

  王淦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找到老师叶企孙倾诉,叶先生告诉他:“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国家太落后了……要想我们的国家强盛,必须发展科技教育,我们重任在肩啊!”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从此他努力学习,为了拯救中华民族。

  1930年,王淦昌考取了德国柏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有教授挽留他:“中国那么落后,你回去是没有前途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他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回国后,王淦昌先后任教于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1950年后,他调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9年,苏联撕毁了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建设核工作,1961年4月,王淦昌受命秘密地参加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时间:1964年 人物:蒋南翔

  场合:全校体育工作干部会

  “同学们,课外锻炼时间到了,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去参加体育锻炼,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在清华园中,每天下午4点半,校园广播都会响起这一段熟悉的声音。

  说起蒋南翔“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在清华大学叫响了几十年的口号,不得不提起马约翰教授。

  马约翰是抱着“强国必先强种”的坚定爱国信念放弃本业,走向体育之路的。他在1919年就说过:“这是一块人民生命不断遭到疾病折磨的土地。啊,中国需要体育,就像一个结核病患者需要治疗一样。”自1914年后,马约翰一直生活在清华园,是他点燃了清华园进取登攀的体育运动精神。

  清华一贯重视体育运动。1925级学生铁明说:“我进清华时,体育馆已落成,有淋浴,有游泳池,有健身房。大操场上有正规跑道,正规足球场;有七八个篮球场,十几个网球场……当时全校同学不过五六百人,体育设备充足有余。”铁明所说的体育馆是西区体育馆,当时是国内最先进的健身房。体育馆初建时,称“罗斯福纪念馆”。解放初期,毛泽东曾到这里游泳。

  1953年初,蒋南翔担任校长不久,几次对学校体育教研组的老师和学生会干部谈起解放前清华优良的体育传统,如钱伟长教务长曾是长跑运动员,梁思成先生是标枪运动员,符保卢先生还代表旧中国参加过奥运会等。1953年5月,第一届校运动会开幕式上,蒋南翔强调:“我们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今后要定期举办体育竞赛活动。”

  1957年11月29日,在全校体育工作干部会议上,蒋南翔说:“你们看,马老今年已经76岁了,还是面红身健。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1964年1月,在马约翰先生为清华工作五十年的庆祝会上,蒋南翔提出:“把身体锻炼好,以便向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赛,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从此,这一口号,成为清华人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