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送教下乡”教学模式 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发布时间:2010-12-15 浏览量:
河北省教育厅
 
      为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势,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009年4月,河北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农村工作办公室联合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通过实施这项工程,使农村的有志青年接受正规的中等职业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掌握生产经营技术,成为具有一定技能、能够自主创业或再就业的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其中的优秀分子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工程”一经实施便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2009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0万人,其中10万多名青年农民注册入学。为适应这种新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保证 10万农民学生的教学质量,我省积极探索“送教下乡”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地推动了全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多措并举,加强送教下乡教学管理
      送教下乡是一种全新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把优质的涉农专业教育资源输送给农民,把学校办在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养殖场。这种办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校办学模式,其教学管理更不能照搬传统的教学经验。为此,河北省教育厅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送教下乡教学管理工作。
      1、制定“送教下乡”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为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省农工办、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送教下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意见》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通知》的精神,省教育厅组织力量制定了河北省 “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 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化、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等六大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各专业教学计划对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考核、毕业与颁证、课程设置与学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省教育厅将指导性教学计划印发全省各学校,并要求各学校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认真制定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严格规范教学管理,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2、编制“送教下乡”教学管理文件汇编。为了进一步规范“送教下乡”教学管理工作,结合“送教下乡”教学模式和青年农民的特点,省教育厅组织力量编制了《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工程”教学管理文件汇编(试行)》,包括学分制实施办法、教学点管理办法、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教学条件保障实施意见、教学质量评估实施意见、考试管理办法、教学档案管理规定、班主任管理办法、专任老师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学生工作管理规定、学生学习考核办法、学生课堂学习出勤管理规定、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文件,有力地规范了“送教下乡”教学管理工作。保证了《双带工程》的顺利实施。
      3、举办“送教下乡”教学工作培训会。为切实搞好河北省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教学工作,在2009年10月,省教育厅组织召开了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教学工作培训会。来自全省实施送教下乡工作的学校代表3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解读了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指导性教学管理的要求,并请专家就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技术做了专题培训。这次教学培训会,提高了我省“送教下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进一步明确了送教下乡教学管理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4、开展“送教下乡”教学督导检查活动。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实施,全面提高“双带头人”培养质量,河北省教育厅在今年上半年专门组织力量对“双带头人培养工程”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督导检查主要依据河北教育厅《关于印发“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种植技术等六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的通知》和《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工程”教学管理文件汇编(试行)》所涉及的内容进行。重点对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招生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学生管理和制度建设、教学效果和考试考核情况等方面进行督导检查。通过这次督导检查,有效地促进了各市、各学校“送教下乡”教学工作的进一步规范。
      二、教学创新,提高送教下乡教学质量
      送教下乡是一种全新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如何保障在这种模式下学时数基本不减,培养质量不降,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实现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各学校在省教育厅统一领导下,积极探索,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新模式。
      1、专业设置按地方产业布局调整。专业是职业学校与经济社会的第一个“接口”,专业设置不仅决定着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和产业方向,而且关系着学生将来的事业发展。职业学校只有融入社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自身实际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学校才有生存价值。比如,邢台农业学校根据市政府“稳定粮棉、做强畜牧、扩大蔬菜、优化林果、突出特色”的农业产业布局,以及“引导优势农产品向特色区域集中,突出搞好粮棉、肉蛋奶、干鲜果品三大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邢台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各地产业特色愈加明显,这为邢台市农业学校开展送教下乡工作提供了条件。在送教下乡的背景下,专业设置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进行设置,如种果树的教学点办果林专业,种蔬菜的办蔬菜专业,养殖专业村(乡)办养殖专业。根据邢台市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学校的送教下乡教学点,共开办了养殖技术、现代种植技术、蔬菜、果树共四个专业,符合农村实际和该市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符合农民群众需要,所以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2、教学计划充分考虑农民的自身发展。目前,河北省各相关学校均制定了实施性教学计划。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学校依据指导性教学计划,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人才需求规格、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所制定的具有区域特点、目标清晰、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送教下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实现这个目标,各学校既要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学生的需求;既要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生产发展,并逐步实现生活富裕,又要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倡导文明乡风,实现民主管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新型农民。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必修的专业课外,大多数学校还设置了一些贴近农民需要的课程。比如,《公民道德与法律》、《农村经济与社会》、《党的理论基础知识》、《农业信息技术》、《农村新民居建设》、《市场营销与贸易》、《农村社区管理》等。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送教下乡教学班每周集中上两天的专业理论和文化基础课,其余三天在老师指导下现场实践,形成了2+3教学模式。
      3、教学进度与动植物的生长周期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考虑的是学科的系统性,往往以学生入学时间为起点,严格按教材的编排顺序教学,不用考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产环节的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对没有实训基地的学校和未接触过生产实际的学生较为适用,也是无奈的选择。但是,对于送教下乡而言,教学远离了校园却靠近了生产实践基地,绝大多数农民学生都从事着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农业生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送教下乡的客观要求。以果林专业为例,秋季(9月份)入学的新生,他们正在从事果园的深翻施肥及果实的采摘、储藏和销售工作,而按教材的编排应讲授果树的生产基础——生物学特性。如按教材要求讲,学生们下课后摘着果实要想着花的功能,死记硬背用不上。为此,各学校在实施送教下乡的实践中,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根据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需要的饲养管理和田间管理技术,采用“理实合一”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直接讲授当前动植物的生产所需要从事的管理工作技术,让学生知道当前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在此基础上引入必要的专业理论,让学生逐渐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如此循环,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教学,学生同样可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种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合二为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能根据不同阶段的生产实践,巧妙地将系统的专业理论渗透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不仅对教材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任课教师来讲也面临新的挑战。
      4、评价模式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河北省各学校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着力探索农民学生的成才衡量标准。评价农民学生是否达到一个中职生的标准,在进行必要的课程考试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民学生是否能够适用所学知识把产品品质提高,生产规模扩大,市场运作能力加强,带动其他农民致富。为此,在制订“学分制”实施细则时候,把学生生产成果,经营业绩换算成学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形成了技能型人才新的标准。
      三、质量提升,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经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了河北省送教下乡教学质量。广大农民运用的学知识和技能,拓宽致富门路,解决生产问题,提高生产效益,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1、通过学习,各地涌现出一批靠科技知识提高产量、提高效益的致富带头人。南宫大屯乡种植专业户郝治在南宫职教中心学习后,其西红柿大棚实现增产5000多斤。威县苏庄的王海军在邢台农业学校园艺18班学习后,靠种大棚菜年收入达4万余元。任县大北张村申立河通过学习成为油葵种植专业户等。
      2、为农民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大部分参加学习的农民如今都能熟练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文,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解决纠纷。宁晋县唐邱高子义是养鸡专业户,所养鸡经常遇到不同类型的瘟疫,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在都能及时得到解决。
      3、促进了种、养专业户之间的技术交流。学员在一起学习的同时,经常交流各自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实现了共同提高、互利双赢。邢台工业学校在柏乡教学点牵线使任县恒通与柏乡绿野在马铃薯种植技术上成功合作,在清河教学点牵线使清河武松与威县绿源在食用菌技术上成功合作。
      我省的“送教下乡”工作刚刚开展一年,作为职业教育服务于“三农”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将在总结前一段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其服务职能,不仅仅是送知识、送技术,也是送致富信息,送创业思想,更是要利用“送教下乡”这个平台,组织学员成立“农合组织”,以适应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